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约翰·伯格新近的一本文集,书中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回忆与经验相会的契机。
约定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伯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伯格 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
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
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1958年,伯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我们时代的画家》,讲述一个匈牙利流亡画家的故事。此书揭露的政治秘闻,以及对绘画过程细节的刻画,令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迫于“文化自由大会”的压力,出版商在此书上市一个月之后便回收入仓库。之后发表《克莱夫的脚》和《科克的自由》两部小说,展示英国都市生活的疏离和忧郁。
1962年,伯格离开英国。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一部...
约翰·伯格 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
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
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1958年,伯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我们时代的画家》,讲述一个匈牙利流亡画家的故事。此书揭露的政治秘闻,以及对绘画过程细节的刻画,令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迫于“文化自由大会”的压力,出版商在此书上市一个月之后便回收入仓库。之后发表《克莱夫的脚》和《科克的自由》两部小说,展示英国都市生活的疏离和忧郁。
1962年,伯格离开英国。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一部背景设定于1898年的欧洲的浪漫传奇,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此一时期,伯格亦对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这方面的成果是《幸运的人: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和《第七人欧洲农业季节工人》,后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季节工人的关注。也因为这本书的写作,伯格选择定居于法国上萨瓦省一个叫昆西的小村庄。1970年代中期以来,他一直住在那里。后来,伯格与让·摩尔合作制作了摄影图文集《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将对摄影理论的探索与对农民生活经验的记录结合在一起。
他对单个艺术家的研究最富盛名的是《毕加索的成败》,以及《艺术与革命》,后者的主角乃是苏联异议雕塑家内兹韦斯特尼。
在1970年代,伯格与瑞典导演阿兰·坦纳合作了几部电影。由他编剧或合作编剧的电影包括《蝾螈》、《世界的中央》以及《乔纳2000年将满25岁》。 进入80年代,伯格创作了“劳动”三部曲,包括《猪猡的大地》、《欧罗巴往事》、《丁香花与旗帜》,展示出欧洲农民在今日经济政治转换过程中所承受的失根状态与经历的城市贫困。他新近创作的小说有《婚礼》、《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还有一部半自传性作品《我们在此相遇》。
伯格还撰写了大量有关摄影、艺术、政治与回忆的散文,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洞识。这些文章收录于多部文集,较有影响力者包括《看》、《抵抗的群体》、《约定》、《讲故事的人》等。
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目录 · · · · · ·
每当我们说再见
持有之物
一坨屎
母亲
送给伊索的一个故事
理想宫
奥兰多·勒特里尔1932-1976
意象巴黎
一种分享
农民的基督
一个专业秘密
一头熊
人猿剧场
幼年
裸体的反面
一个家庭
纸上素描
它能跑多快?
性敏感区
消失在拉斯角
异样的回答
精神和操作人员
汽油弹199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同时也就把它带在了身边,了解了它;也就是说,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因此,当一个人到达了终点,他就会发现他的背上携带着、黏贴着他曾经历过的整个生命的卷轴。---Ortega y Gasset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2页 -
一切事物的现象---甚至石头和盔甲的现象-----同样也是一张表皮、一张薄膜。温暖的、冰冷的、皱巴巴的、鲜嫩的、干燥的、湿润的、柔软的、坚硬的、粗糙的,可见世界的薄膜覆盖着我们睁开眼睛所能见到的一切东西。它欺骗我们,如同斗篷欺骗公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约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约定"的人也喜欢 · · · · · ·
约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约翰·伯格:我与母亲有个约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约定》 约翰·伯格John Berger 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 “从五六岁起,我就开始担心父母的死亡。死亡之不可避免是我凭着自己发现的关于世界的最早认识之一。” 约翰·伯在很小的时候就感知到了生命的悲剧。这种... (展开)
艺术大师:约翰·伯格
> 更多书评 1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4分 49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北京贝贝特艺术馆 (QBY)
- 我开书店一定要有的书(一) (河)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约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谭不爽 2010-07-28 11:57:48
比《我们在此相遇》的翻译好太多了
5 有用 傅踢踢 2011-02-09 00:25:18
怎么说呢,其实我看不懂,但是我喜欢。
0 有用 O 2010-06-06 02:30:17
4.5,有篇“伪”评论说得好,关于伯格著作的书评难写,对论者读者要求都高。
0 有用 睡莲 2010-12-21 09:59:23
写得真好,翻译得也好,一画一世界啊
0 有用 伊西多拉 2010-12-31 00:37:46
今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