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近200张珍贵照片
聚焦1926-1949年还原齐白石艺术与生活的真实轨迹
结合影像与文献澄清误读呈现立体艺术大师形象
照片中的艺术痕迹/
通过影像分析齐白石作画习惯(如分案绘制水墨与设色作品)、画室陈设特点,乃至其衣着、表情与艺术风格的关联,展现了照片对理解其创作技法与美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社交与时代印记/
照片记录了齐白石与国际友人的深度互动(如比利时、日本、美国等国的艺术经纪人及收藏家),揭示了其艺术海外传播的脉络;同时,通过家庭合影、师徒留影等,呈现其私密而朴素的社交圈层。
历史误读的澄清/
针对流传甚广的“齐白石厌恶照相”“北漂窘境等误读,书中以实证推翻讹传(如所谓"乞丏照被排挤合影”实为拍摄事故或后人附会),并剖析其“婉拒照相”的真实原因--实为规避以画作回礼的经济负担,而非性格孤僻。
轶事与艺术趣谈/
书中穿插诸多生动故事,如1930年...
(展开全部)
书中穿插诸多生动故事,如1930年“裘扇照的奢华服饰来源(友人馈赠)、1946年拍照时戏仿铁拐李的幽默场景,以及照片背后代笔人身份的隐秘线索,既富学术价值,又具可读性。
民国后生,本名齐凯,80后,近年从事民国美术和京剧之间的人物交游的研究,已与人合作出版《齐白石师友六记》,即将在三联出版《梅兰芳的书画交游》,另有《梅兰芳书画年谱》《幸有梅郎识姓名:当梅兰芳遇到齐白石》等专著。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齐白石是个对照相颇为抵触的老人。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民国文人王森然的相关记载,以及齐白石晚年公然挂出的“不照相、不画像”告示。实际上齐白石留下不少照片,如今可见其在民国时期的照片有近两百张。齐凯老师分门别类精细入微地整理了这些白石老人照片,著成这本精彩有趣的书。这是一部以齐白石为轴心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全景大展。齐凯用镜头碎片拼贴出一个趋近真实的齐白石:他狡黠又质朴,孤...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齐白石是个对照相颇为抵触的老人。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民国文人王森然的相关记载,以及齐白石晚年公然挂出的“不照相、不画像”告示。实际上齐白石留下不少照片,如今可见其在民国时期的照片有近两百张。齐凯老师分门别类精细入微地整理了这些白石老人照片,著成这本精彩有趣的书。这是一部以齐白石为轴心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全景大展。齐凯用镜头碎片拼贴出一个趋近真实的齐白石:他狡黠又质朴,孤僻又渴望认可,既是艺术大师,也是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生的普通人。“研究照片的乐趣,在于它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照片记录生活,却常常忽略了照片背后的故事。齐凯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照片的力量,它是瞬间的定格,是时代的见证,更是艺术家灵魂的投影。 (展开)
看似青松,实则用功甚深
纠正了齐白石很多不一样的一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1篇
> 1人在读
> 5人读过
> 23人想读
订阅关于齐白石照相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赤羽 2025-04-02 09:49:35 北京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齐白石是个对照相颇为抵触的老人。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民国文人王森然的相关记载,以及齐白石晚年公然挂出的“不照相、不画像”告示。实际上齐白石留下不少照片,如今可见其在民国时期的照片有近两百张。齐凯老师分门别类精细入微地整理了这些白石老人照片,著成这本精彩有趣的书。这是一部以齐白石为轴心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全景大展。齐凯用镜头碎片拼贴出一个趋近真实的齐白石:他狡黠又质朴,孤...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齐白石是个对照相颇为抵触的老人。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民国文人王森然的相关记载,以及齐白石晚年公然挂出的“不照相、不画像”告示。实际上齐白石留下不少照片,如今可见其在民国时期的照片有近两百张。齐凯老师分门别类精细入微地整理了这些白石老人照片,著成这本精彩有趣的书。这是一部以齐白石为轴心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全景大展。齐凯用镜头碎片拼贴出一个趋近真实的齐白石:他狡黠又质朴,孤僻又渴望认可,既是艺术大师,也是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生的普通人。“研究照片的乐趣,在于它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照片记录生活,却常常忽略了照片背后的故事。齐凯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照片的力量,它是瞬间的定格,是时代的见证,更是艺术家灵魂的投影。 (展开)
0 有用 Etna 2025-04-01 14:26:57 广东
看似青松,实则用功甚深
0 有用 侯磊 2025-05-12 22:42:44 北京
纠正了齐白石很多不一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