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请先速览一组“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未来,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将更加均衡,我们在择业、定居时将拥有更多选择;
·未来,许多药物将具备长效机制,用药频率从每天一次降至半年,甚至几年一次,大大简化治疗过程,我们的生命质量将显著提升;
·未来,一周四天工作制可能成为现实,工作将不再占据生活的中心,我们会拥有更多时间用于消费、休闲和学习;
·未来,我们的孩子将接受以“最大化个体价值”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他们会深入了解自己,以最擅长的方式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甚至创造一个“只有我干才合理”的新职业;
……
本书汇集了4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预测者,包括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投资人、创业者、媒体人等。每一位预测者都提供了关于未来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
翻开这本书,查收更多其他领域的好消息。
预测之书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编著者: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主讲人、《阅读的方法》《启发》《文明》等图书的作者。
主要预测者: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著有《激荡三十年》《腾讯传》等。
卫哲,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阿里巴巴集团前执行副总裁。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尼克·博斯特罗姆,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始主任,哲学家。
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单伟建,香港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建筑学专家。
刘润,著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董事长。
徐达内,新榜创始人&CE0。
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
何刚,《财经》杂志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
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未来的我会更好吗?
1.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
预测人:刘擎
2.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预测人:和菜头
3.有这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
· · · · · · (更多)
1.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
预测人:刘擎
2.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预测人:和菜头
3.有这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未来的我会更好吗?
1.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
预测人:刘擎
2.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预测人:和菜头
3.有这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
预测人:李松蔚
4.虚拟空间让我们趋于平等
预测人:薛兆丰
5.内容传播将会成为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预测人:徐达内
6.历史会记录下更多普通人的日常
预测人:王笛
7.厂二代们终将完成“弑父”
预测人:吴晓波
8.我们可以摆脱数字孤独,回归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预测人:严飞
9.学校教育将从知识为本转向意义为先
预测人:沈祖芸
10.数字心智将具有道德主体地位
预测人:尼克·博斯特罗姆
11.我们的精神世界或将与数字世界连接
预测人:李铁夫
第二部分 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
12.富足时代即将到来
预测人:万维钢
13.谁率先走出保守主义浪潮,谁更可能获益
预测人:赵鼎新
14.从T到π,这六种能力将帮助你穿越周期
预测人:古典
15.“信任溢价”的商业模式将在竞争中胜出
预测人:香帅
16.未来的药不像药,病人不像病人
预测人:薄世宁
17.超导的未来在中国
预测人:罗会仟
18.打通孤岛是下一代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预测人:唐克扬
19.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有望彻底消失
预测人:袁越
20.AI不仅会成就超级个体,还会成就超级管理者
预测人:李宁
21.量子计算或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预测人:苗千
22.一周工作四天或将在十年内成为现实
预测人:卫哲
23.我们正在步入镜像世界
预测人:吴晨
24.机器人与AI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制造的趋势
预测人:史喆
25.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普遍需要工作的人
预测人:闵可锐
第三部分 哪些机会正在涌现?
26.中国东西部发展会更加均衡
预测人:黄汉城
27.从明天起,养老争取更多靠自己
预测人:何刚
28.硬科技与大变革,未来的两大关键词
预测人:马江博
29.留在城市的摩天工厂会帮助你留住优质人才
预测人:李忠
30.我们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低碳商品
预测人:马一峰
31.“逆全球化”并没有真的发生
预测人:施展
32.中国将进入全球化企业涌现的高峰期
预测人:林雪萍
33.我们正在经历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预测人:张斌
34.AI会改变科学研究范式
预测人:卓克
35.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预测人:冯雪
36.中国正在抢占深海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预测人:田丽艳
37.中国或将率先实现机器人技术突破
预测人:李丰
38.事实依旧是传播的“硬通货”
预测人:李鸿谷
39.AI加速融入物理世界,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机会
预测人:张鹏
40.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正在到来
预测人:刘润
41.世界正在拥抱中国科技
预测人:邝子平
第四部分 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
42.“做自己”,是未来的出路
预测人:陈海贤
43.“参与感”教育会让你的孩子过得更快乐
预测人:馒头大师
44.教育的天平会向个性化倾斜
预测人:池晓
45.闯荡世界有助于你找到新机会
预测人:郭建龙
46.游戏素养让我们有更强的适应力
预测人:严锋
47.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影子
预测人:单伟建
48.闲下来,将成为对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形式
预测人:孙立平
49.面对时代变化,调优自己的选择
预测人:梁宁
50.理解计算不可约性,有助于你把握AI发展的未来
预测人:斯蒂芬·沃尔弗拉姆
· · · · · · (收起)
1.人类2.0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
预测人:刘擎
2.让自己拥有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预测人:和菜头
3.有这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
预测人:李松蔚
4.虚拟空间让我们趋于平等
预测人:薛兆丰
5.内容传播将会成为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预测人:徐达内
6.历史会记录下更多普通人的日常
预测人:王笛
7.厂二代们终将完成“弑父”
预测人:吴晓波
8.我们可以摆脱数字孤独,回归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预测人:严飞
9.学校教育将从知识为本转向意义为先
预测人:沈祖芸
10.数字心智将具有道德主体地位
预测人:尼克·博斯特罗姆
11.我们的精神世界或将与数字世界连接
预测人:李铁夫
第二部分 未来的世界会变糟吗?
12.富足时代即将到来
预测人:万维钢
13.谁率先走出保守主义浪潮,谁更可能获益
预测人:赵鼎新
14.从T到π,这六种能力将帮助你穿越周期
预测人:古典
15.“信任溢价”的商业模式将在竞争中胜出
预测人:香帅
16.未来的药不像药,病人不像病人
预测人:薄世宁
17.超导的未来在中国
预测人:罗会仟
18.打通孤岛是下一代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预测人:唐克扬
19.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有望彻底消失
预测人:袁越
20.AI不仅会成就超级个体,还会成就超级管理者
预测人:李宁
21.量子计算或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预测人:苗千
22.一周工作四天或将在十年内成为现实
预测人:卫哲
23.我们正在步入镜像世界
预测人:吴晨
24.机器人与AI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制造的趋势
预测人:史喆
25.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普遍需要工作的人
预测人:闵可锐
第三部分 哪些机会正在涌现?
26.中国东西部发展会更加均衡
预测人:黄汉城
27.从明天起,养老争取更多靠自己
预测人:何刚
28.硬科技与大变革,未来的两大关键词
预测人:马江博
29.留在城市的摩天工厂会帮助你留住优质人才
预测人:李忠
30.我们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低碳商品
预测人:马一峰
31.“逆全球化”并没有真的发生
预测人:施展
32.中国将进入全球化企业涌现的高峰期
预测人:林雪萍
33.我们正在经历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预测人:张斌
34.AI会改变科学研究范式
预测人:卓克
35.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预测人:冯雪
36.中国正在抢占深海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预测人:田丽艳
37.中国或将率先实现机器人技术突破
预测人:李丰
38.事实依旧是传播的“硬通货”
预测人:李鸿谷
39.AI加速融入物理世界,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机会
预测人:张鹏
40.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正在到来
预测人:刘润
41.世界正在拥抱中国科技
预测人:邝子平
第四部分 现在的我该关注什么?
42.“做自己”,是未来的出路
预测人:陈海贤
43.“参与感”教育会让你的孩子过得更快乐
预测人:馒头大师
44.教育的天平会向个性化倾斜
预测人:池晓
45.闯荡世界有助于你找到新机会
预测人:郭建龙
46.游戏素养让我们有更强的适应力
预测人:严锋
47.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影子
预测人:单伟建
48.闲下来,将成为对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形式
预测人:孙立平
49.面对时代变化,调优自己的选择
预测人:梁宁
50.理解计算不可约性,有助于你把握AI发展的未来
预测人:斯蒂芬·沃尔弗拉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时刻:技术发展如此迅疾而显著地脱离了文化演化的进程,这才是“奇点”真正令人震惊的原因。人类文化具有巨大的适应能力,每次技术革新(火药、印刷术、蒸汽机、电器和通信技术)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演化,促进社会对技术的“驯服”(理解与整合),将新技术融入我们已有的生活形式,使其顺应和调整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但AI和智能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强度远远超出了文化适应的能力,日新月异的技术发明复杂得让人难以理解,其迭代之迅速把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100多年前,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预测之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预测之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预测之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3 条 )

《预测之书》 从T到π,这6种能力将帮助你穿越周期
从T到π:在原有T型人才的专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上,再叠加1种或多种能力,形成复合型的竞争力。 好处是:让我们能站得更稳,为职业发展带来第二曲线,赋予我们持久的热情。 有6种能力最为关键: 1.创造价值 企业要活下去,关键是要每个人跳出自己的岗位,站在客户和公司的全局角...
(展开)

当「未来预测」成为快消品:一场与AI赛跑的思想实验** ——评《预测之书》与技术时代的认知焦虑(AI生成的标题)
2025年2月,完成是在罗振宇跨年演讲直播中订购的《预测之书—来自未来的好消息》,老罗的跨年演讲我并没听完,点进去的时候刚好在卖这本书,听着他讲的“现在我该关注什么、未来会更好吗、哪些机会正在涌现、未来世界会变得更糟吗”四个维度,感觉不错,且确实也觉得自己离“AI...
(展开)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确定向前,步履不停
刚开年那会儿,花了蛮多时间认真看了得到编的这套《预测之书》,受益匪浅。看过之后,我问了问deepseek,你怎么看这套《预测之书》。 deepseek很有意思,受版权限制,它并没有阅读过这套书,但它结合罗振宇的个人风格以及书名中“预测”字眼,给了我一个很精准的反馈。 的确,...
(展开)

[2025年第7本] 注定要掌握的能力,越早“交学费”越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l 有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 1. 人有需求的能力。 2. 人有保持不精确的能力。 3. 人有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 4. 人有应对变化的能力。 5. (人有无限创造的能力。)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人永远有能力拥抱变化,将其为己所用,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l 虚拟空间让我们趋于平等... (展开)论坛 · · · · · ·
传说中的第50章哪里有 | 来自天马行空·错话连篇 | 2025-04-05 23:16:31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暂未归类(图书) (Lumpy)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 成长类书单:未购 (谭孟孝)
- 商业&管理 (Snake)
- 美好生活 (木之心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5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预测之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锐利修蕊 2025-01-10 08:19:14 河北
臭不可闻!
3 有用 月蚀之影 2025-01-06 17:37:40 广东
50个人水平不一,用心也不一,偶尔能见闪光点吧
1 有用 modongdong 2025-01-06 10:47:26 美国
《预测之书》 来自未来的好消息:汇聚了49个不同行业、不同学者专家的视角。 每个观点看似零散,只要用心把它们串联起来,未来的这张网便越发清晰!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也带来不少启发。一个人的乐观难以对抗生活与工作的泥潭,但一群人的乐观会是一个人深陷泥潭时的救命稻草。 预测① AI不仅会成为超级个体,还会成为超级管理者。 预测② AI会改变科学研究范式。 预测③ 机器人与AI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 《预测之书》 来自未来的好消息:汇聚了49个不同行业、不同学者专家的视角。 每个观点看似零散,只要用心把它们串联起来,未来的这张网便越发清晰!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也带来不少启发。一个人的乐观难以对抗生活与工作的泥潭,但一群人的乐观会是一个人深陷泥潭时的救命稻草。 预测① AI不仅会成为超级个体,还会成为超级管理者。 预测② AI会改变科学研究范式。 预测③ 机器人与AI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制造的趋势。 预测④ 硬科技与大变革:未来的两大关键词。 预测⑤ AI加速融入物理世界,这是属于每个人的机会。 AI对于未来生活和工作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至于怎么改变,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入局去创造才是抵达的最佳手段。而这也可能是我们重新回到起跑线,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点。 ----- 预测 (展开)
2 有用 土赤耳申 2025-01-12 13:08:18 天津
找一帮人搞了个大杂烩。预测了个寂寞,没看出来预测了啥。名人的预测不见得都是对的,不见得都有价值。看的堵心。
1 有用 悠悠酱 2025-01-08 22:42:30 四川
这是一本几十个学者对未来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领域的预测之书。 他不说详细讲一个领域,也不是框架式讲某一学科的书籍,更多的是分享了对未来一些趋势的看法。读本书,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因此很喜欢,推荐给希望看看未来发展的一些观点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