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万物》的原文摘录
-
我观察职业是有惯性的,也就是说做什么职业的人会形成什么思维模式和性格,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研究化学的人、研究物理的人、搞文学创作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这里的物和心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这与格物致知的道理有点接近。格物致知就是在对身外的物的研究中找到规律,同时形成自已的心法。专门研究任何学问都可以是格物,格物人心则是对外物的研究思考影响了自己的内在,这种现象还挺普遍,所以不同职业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性格。所谓心学理学的“心即理”也是由格物而来呀!从这点看你不能说王阳明是完全的唯心主义者。 (查看原文)
-
《正义论》虽然着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研究,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个目标,是个结果,在它前面有许多环境的假设和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径。在我们面前的影响每个人的是社会可移动性(socialmobility)。一个社会和一个企业的现状是已经按现有的规则形成的,对人的不同来说,就是人都被放在一张大图的不同方格里,每个方格可能代表着财富、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等的不同。现状的公平与否是过往形成的,所谓的正义和公平公正,就是要看未来这个社会的人们是否可以在方格之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自由移动。移动的标准是否清晰公平?移动的路径是否散开?移动是否被社会认同和支持?中国的高考、公务招考可以说是很显而易见的社会移动,有人说教育是最好的扶贫,很有深意。一个社会,穷人可以变成富人吗?平民可以成为重要的官员吗?文盲可以变成知识分子吗?社会可以畅顺地在公平规则下让民众自由地向更好的、向往的方格移动吗?当然也有人在竞争中从高的方格降到低的方格。只要移动的标准公平公正,这种移动的动力是本源的社会阶层移动的动力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查看原文)
-
探求人生意义不是想把人生过得虚无,而正是想把一生过得更实际、丰富、饱满。这是个生物学问题,也是个社会学问题,还是个哲学问题。 (查看原文)
-
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大能耐你基本上逃不出你是你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产物。你的所谓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点不过是那个年代的印记。 (查看原文)
-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快,从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理解人生少,对金钱的理解直接简单,市场经济一来,金钱第一,财富第一。 (查看原文)
-
多年前华润投资了万科地产,当时王石作为万科的董事长,用不少时间登山,有人问公司高管的个人爱好可以占用多少时间,我说这的确很难界定,但公司做得好,个人全面发展得也好,是我们的目标 (查看原文)
-
马克思说未来社会要使人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是他思想的根基,是对未来的理想,其他都是过程和手段。所以马克思也多次讲人作为目的的存在还是作为手段的存在,不要搞错了,搞错了就是“异化了” (查看原文)
-
在推动公司战略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把业务发展和组织发展联系起来,用人、用组织的进步和醒悟来推动业务成长,有三种会议是很有价值的,这一是预算会,二是战略研讨会,三是公司年会。 (查看原文)
-
到了北京,与中粮的高层团队开第一次会,我就给大家出了个题目,也算布置了份作业,叫“假如你是董事长” (查看原文)
-
他说你来到新公司最大的优势是你带来了经验,但没带来包袱,你最好在四个月之内做许多决策,因为这时你是客观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对自己前面的决策产生偏爱,就不客观了 (查看原文)
-
这6个“S”是:一、战略规划体系;二、管理报告体系;三、商业计划体系;四、战略审计体系;五、业绩评价体系;六、经理人评价体系 (查看原文)
-
市场力量这个东西真厉害,有人说市场是销售,有人说市场是供需,有人说市场是竞争、是价格。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市场的真正力量是让人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查看原文)
-
资本主义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两大制度发明很关键:是有限责任公司,二是信托管理制。第一条让人敢投资,第二条有人管公司。这直接造就了伟大的企业。我想应该还有第三条,这就是公司上市。它直接打破了公有和私有的边界,特别是上市公司在股权被不断稀释得非常分散后,私人公司事实上成了公众持股的公司,它由此带来的在所有制、财富分配、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在中国资本市场还在演进中,公司上市则是所有这些的起点。 (查看原文)
-
为什么名字要用三个字呢?因为我觉得三个字是一种稳定结构,一个字、两个字太简单,内涵不够,四个字又太复杂。三个字说起来更顺口,也有表达力。所有文章都用三个字的名字显得轻松有趣。今天我写的这本书也用了三个字的题目贯穿全书,好像有点巧合,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在三个字中包含了。“三”字可能是我的幸运数字。不仅如此,后来我发现在二个有很多种因素变量的问题中,如果能找出三个重要的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解决问题就很有力。 (查看原文)
-
读是学习思考,写出来是更深人的思考。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来回踱步,吸烟喝茶,跨越称这个思维上的临界点进人新的认识空间,有恍然大悟的愉悦。 (查看原文)
-
什么行业如何经营在中国才有发展潜力?当时把《财富》500强的、恒生指数的、道琼斯指数的公司分类和行业发展特点反复比较,想在中国寻找到接近的发展方式。当时选择的都是市场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行业分散有整合机会的、人口驱动型的,同时在《财富》500强、在股票指数成分股中有地位的行业,我们才下决心投入。 (查看原文)
-
如果你有了学习的方法和自己形成的思维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你自己在思考中获得的,不是你在书上读来的。其实,真的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单纯在书上是学不来的。而形成这个思维体系时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你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形成文字。读是学习思考,写出来是更深入的思考。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来回踱步,吸烟喝茶,跨越你这个思维上的临界点进入新的认识空间,有恍然大悟的愉悦 (查看原文)
-
我说过在企业里无论做什么决策、什么交易,当你要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想想,如果这件事情做了,它在三张表里怎么表达出来。如果三张表不好看了,问题解决不了,企业会有问题。单说营业额这一项,为了达到扩大销售规模的目的,方法手段很多:减价、促销、广告、经销商压货是经营性的,还有为了规模、为了500强排名而通过并购重组等战略性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牺牲质量扩大规模的欲望很强,总认为可以先做大规模,把竞争对手打死然后再盈利,可没想到对手也这么想,所以形成一场消耗战、持久战。这也是大家看到的为什么《财富》杂志世界500强里面中国企业的数量已超过了美国企业,但利润和上市的市值大大低于美国企业。这显示了经营理念的差别,当然这也有公司发展时间和知成熟性的问颗。 (查看原文)
-
其实任何新上任的经理可以发挥的创造性是很大的,虽然如何一上任就能开门红,在管理理论上没有太多专门研究。新上任的人做法有很多种,有人上任先抓纪律、抓规则,比方说权力决策流程、开会的方式和内容,也包括费用成本,甚至上班考勤等等,这样突然公司的规章制度就严格了。也有人上任先把组织架构调整了,管理部门改了,权限改了,可能运营效率提高了。也有人一上任先把人换了,根据绩效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判断,把人调整了,这是很有力度的调整,因为这个调整的标准会深刻影响企业文化,同时也有显著不同的结果。也有人上来先搞投资,先做一个大的战略决策,以显示要大干一场的决心。还有很多不同的做法。我曾说过:“人选对了,空气都变了。”所以新上任这件事从哪里入手太重要了。我在了解一些中粮的情况后,也凭着在华润的经历和认识判断,觉得任何企业,也可以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的企业,从组织、从人开始,从与战略发展相联系的切入点来提升一家企业,几乎是不会错的,只是程度和急缓不一样。刚好公司要开年会,我说把过去开的中粮干部大会改为经理人会吧,会议也不设主席台了,谁讲话谁就站上去,鼓励多点人上去发表意见。没想到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竟然在团队中引起了热烈的支持甚至兴奋。” (查看原文)
-
比如多年前写过《竞争力》,后来写过《好产品》,写过《产业链》,再后来写过《战略性好产品》,现在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在当时就是一个思考进步的过程。开始说产品销售,说价格,说质量,说渠道,说品牌,说管理的所有层面,最终形成销售。又说公司存在就是为了销售,必须制造销售。没有销售,我们什么都不是!但后来对产品销售不断反复观察思考后,认识到想抓生产经营的根本点,最核心不是销售,最核心是好产品。我曾经写过:“夜深人静,你扪心自问:你生产的产品是好产品吗?”好产品这件事彻底定义了你公司存在的目的。公司作为一个商业组织能还能把投人的资本、资源、劳动力转化成为“好产品”?真正的好产品是不需要大力推销的,我说过好产品自己会走路,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好产品是好公司的延伸。我认识的深人也带动团队认识的深人最终形成公司内部的共识,形成企业最终目标是好产品的共识。好产品是企业与社会的最主要沟通。当然好产品有很多标准,有性能标准、质量标准、价格标准、性价比标准。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