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儒家人伦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后,演化成了“关系本位”。本文据此进一步提出,关系本位的内在建构是“对偶生成”,而中国人之观念与行动均可在此基础上推演,并同其他思想流派构成互补或排斥的关系。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儒家最经典的表达“修齐治平”显示出,中国社会理论的建立方式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其整体性表现为,微观社会行为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牵引,宏观社会结构又限定微观社会行为的方式和方向,从而构成一个有漏洞的葫芦形模式。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在与西方社会学一系列概念的对话中,本文指出,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伦”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不需要借助西方概念进行分析,而需要深入理解“伦”的思想性及其对社会规范和现实的影响。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由其“报本反始”内涵形成的纵向意义上的“感恩”模式。该模式下,整个社会沿着家谱化、情理交融、地方网络、权威至上等方向延展,从而对社会起到整合的作用。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儒家的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一个有个体欲望的“现实我”的形成,需要时刻遵循“伦理我”的规范。这样的“自我”又必须在由纵向等级与横向亲疏所构成的“轴”上得到理解。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比较哲学中的中国人之关联思维与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为中国社会学寻求本土方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而传统训诂学及其现代延展,可以成为寻求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之重要方法。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研究“人情”与“面子”,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而只将其作为两个抽象概念,其含义和运行方式深嵌于中国人的地方网络。基于地方网络运行来理解人情与面子,可以分辨其区别与联系,并可以追溯到儒家的“耻”与“名”的人性预设。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人情与制度是冲突的,还是相安无事?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表明,中国的制度设计及其操作层面均贯穿着人情法则。这一特点极易造成社会运行中人情与制度并行及其名实分离。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罪感文化、耻感文化和面子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文化类型。其中,最难以区分的是耻感文化与面子文化的差异。结合个人亲身经历,本文深入比较了“耻感”与“面子”在社会运行中的根本性差异,据此可以对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获得新的认识。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亲亲相隐”背后的文化预设是关系先于个人的假定,由于“五伦”的运行方向十分确定,因此其间的道德内含也具有回归关系的特点,并非只在个人层面上论是非。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谋略是由中国文化脉络所滋生的一种心智及行为,其假设前提是人心相通,且社会互动方式为固定关系,人们据此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隐忍、情境中心及“玩阴招”等阴性特点。可见,谋略不是博弈。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基于关系向度研究亲密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爱情婚姻和缘分婚姻。前者的亲密性靠个体的吸引力、理想化与激情来维持;后者则靠命定、般配和外在强制力来维持。立足这两种模式,比比皆是的婚恋现象均可得到解释。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本文对作者从事社会学本土研究的立场、观点及不同时期的理论探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23-07-03 22:35:28 湖南
竟然很好看,原来用社会学的视角看儒家才是我想看的关于儒家的讨论。从日常词语的使用规则里辨析概念的方法也很有帮助。最大的不满在于作者的语言稍显啰嗦,而且论文集的形式难免出现不少重复。
2 有用 まゆずみ 2022-08-14 22:09:25
论文集,一如既往的清晰思路。不过有关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讨论不够有力,两者被视为范畴而概念化不足,而且对文化的看法似乎停留在早期的社会学话语
1 有用 嗯嗯嗯 2023-05-17 10:05:21 重庆
真正做学问的人。不过这本书有点坑,几篇学术论文凑在一起。
0 有用 折翼王 2023-02-25 12:16:28 湖北
从哲学角度看构建的体系还是很粗糙 但是重在揭示问题 怀念去年年底有人陪伴读书的日子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3-15 12:27:52 湖北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