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麥田出版公司
副标题: 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原作名: Against the Grain :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译者: 翁德明
出版年: 2019-6-29
页数: 332
定价: NTD 450
装帧: 平装
丛书: 麥田叢書
ISBN: 9789863446675
内容简介 · · · · · ·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本書推翻過去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野心統治才是今日城邦建立的原型。
《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本書推翻過去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野心統治才是今日城邦建立的原型。
《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遊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從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耶魯大學政治學的斯特林教授以及土地研究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重要作品有:《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譯者簡介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重要著作有《古法文武勛之歌〔昂密與昂密勒〕的語文學評注》、《中世紀法文音韻的源頭與流變: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紀之文學文本為例》。
重要譯作有米蘭•昆德拉《玩笑》、《被背叛的遺囑》、《簾幕》;安伯托•艾可《昨日之島》、《艾可談文學》、《倒退的年代:跟著大師艾可看世界》;《聖尼古拉的把戲與皮耶爾•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再見吾后》、《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等。
目录 · · · · · ·
導論一個破碎敘事:我所不知道的
第一章掌握用火技術、栽培植物、馴化動物以及……我們自己
第二章地景塑造:農莊的綜合體
第三章人畜共通疾病:流行病學的典型風暴
第四章早期國家的農業生態
· · · · · · (更多)
導論一個破碎敘事:我所不知道的
第一章掌握用火技術、栽培植物、馴化動物以及……我們自己
第二章地景塑造:農莊的綜合體
第三章人畜共通疾病:流行病學的典型風暴
第四章早期國家的農業生態
第五章人口控制:束縛以及戰爭
第六章 早期國家的脆弱性:因分解而崩潰
第七章 野蠻人的黃金時代
注釋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始至终,对于那些我们感兴趣的植物和动物,我们人类就想方设法加以干预,在更大程度上掌控它们的繁殖功能。我们会有选择地培育、保护并掠夺它们。这种观点甚至适用于早期的农业国家及其宗法控制,也即对妇女、俘虏和奴隶的人口再生产。 吉列尔莫·阿尔加兹的惊人之论可谓一针见血:“早期的近东村落驯化植物和动物。而乌鲁克的城市形态驯养的则是人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论 一个支离破碎的叙事:那些我曾一无所知的 -
不仅国家这种形式完全压倒其他政治可能,而且世界各地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大都受国家资助而开展,这往往等同于国家在自恋地绘制自画像。而考古工作就是对大型历史遗址的挖掘以及分析。因此,假如你用石料建起恢宏的工程,并且恰好将断壁残垣都留在某一位置,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被发现”,从此主宰古代历史的篇章。 而在文字与文档现身于历史记录后,前述的偏颇就变得甚至更显著。这些文献都是以国家为中心的文本。历史中找不到与之争辩的其他声音,面对这些国家中心的文本,别出心裁的反向解读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时又极其艰难。一般说来,留存下来的国家档案越多,则在历史上重建该王国及其自画像的篇章就越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论 一个支离破碎的叙事:那些我曾一无所知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反穀"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反穀"的人也喜欢 · · · · · ·
反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本书、台版、机翻与原文对比赏析(以P76为例)》

农民和猎人的终极“battle”
> 更多书评 3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2)8.5分 597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7)8.2分 97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La Découverte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政治学 (叙拉古之惑)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反穀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荷 2020-09-10 05:54:11
片面而极端地提出一个问题,不是思想么?无谷无税无国家。
0 有用 趁生命气息逗留 2021-10-25 11:31:44
“农业社会、国家的形成就等于先进”——这绝对是偏见,是格差社会有预谋的谎言
0 有用 ego 2019-10-14 14:51:50
基于刻版印象之间的细微突破,对人与政权、人与农业,文明与野蛮之间的重新阐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0 有用 Ammydian 2021-04-01 22:59:23
历史的复杂与多元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逐渐消失,农耕文化并不比采集文化更文明.谷物文明相反更多是政治统治工具.
1 有用 哲根穗 2022-11-08 13:27:29 黑龙江
以前我就觉得契丹人把埃文基人从山上撵到定居点就是出于管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