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出版年: 2017-10
页数: 362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讲坛丛书
ISBN: 9787108060624
内容简介 · · · · · ·
回顾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北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的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 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架构,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本书是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讲堂上的即兴发挥和精彩议论,使本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之外,更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对我们熟悉或热...
回顾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北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的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 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架构,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本书是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讲堂上的即兴发挥和精彩议论,使本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之外,更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对我们熟悉或热爱的小说与小说家,听听吴晓东老师如何评说,或许是一种有趣的“旧梦重温”。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创作者
· · · · · ·
-
吴晓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斯——中国现代派...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等。
目录 · · · · · ·
1现代经典的选择标准
2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变革
3小说诗学的视野
第一讲小说的预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
卡夫卡的传记形象:地窖中的穴鸟
《城堡》:解释的迷宫
《城堡》的解释史
作为一种小说结构和主题的模式:“追寻”
对话性与复调特征
《城堡》与寓言批评的勃兴
第二讲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
回忆:生命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
记忆的双重性
1无意的记忆
2“无意的记忆”的诗学特征
3断片的美学
4两种记忆及其悖论
记忆的神话
第三讲20世纪的“圣经”:《尤利西斯》与乔伊斯
“只能被重读的小说”
《尤利西斯》的情节结构
神话的形式:秩序和反讽
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
意识流的里程碑
1什么是意识流
2《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
3作者真的隐匿了吗?
小说语言:隐喻和转喻
第四讲小说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影响作家的作家
“冰山文体”
1简约的艺术
2“经验省略”
《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情境化的小说
第五讲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想像的王国
白痴讲的故事
1具体性和原初性
2用白痴表现的意识流程
3白痴叙事的超越意蕴
《喧哗与骚动》的时间哲学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1时间流程的中止
2并置的结构
3小说中的空间化情境
第六讲迷宫的探索者:《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博尔赫斯
玄想的小说
“迷宫叙事”与时间主题
科勒律治之花:奇幻体的诗学
同与异:博尔赫斯的中国想像
后殖民话语中的博尔赫斯
第七讲“物化”的世界:《嫉妒》与罗伯—格里耶
“视觉小说”
“物化”的现实
对比喻的质疑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两个罗伯·格里耶
第八讲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
时间的循环
现实的魔幻化与魔幻的现实化
1陌生化
2现实的魔幻化
3想像的逻辑:小说中的现实
4魔幻的现实化
5叙事者的选择和策略
6热带的神秘
神话与原始思维
1《百年孤独》的神话模式
2动物的象征谱系:原始思维的遗留
拉丁美洲的孤独
1镜子的寓言
2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马孔多”
3“马孔多”与“边城”
第九讲对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昆德拉
小说的立法者
思索的小说
1小说家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况
2小说家只研究问题
3小说思考存在
昆德拉的小说学
1作为“存在编码”的关键词
2反复叙事
3复调式结构
4音乐性
小说的可能性限度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昆德拉曾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的结尾感动。女人因流产失败而死去,男人仍在监狱,被判刑十年;有人给他的囚室里带来一粒白药片,毒药;但是他很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惟一能延长他所爱女人的生命的办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记忆中。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以后,在写《笑忘录》的时候,我投入了塔米娜这个人物中,她失去了丈夫,绝望地试图重新找回和收集散落的记忆,为的是重新建立起一个已消失的存在,一个已结束的过去;这时我开始懂得,在回忆中,人们不会重新找到死人的所在;回忆只是他不在的确认;在回忆中,死人只是一个变得苍白、远去、不可及的过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记忆的神话 -
正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时间问题就是连续不断地失去时间,从不停止。”所谓人没有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时间之河,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是,人的无奈之处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其“存在”的本性是飘移的,难以界定的。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的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二十世纪的小说是用来解读的,不是用来读的

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当初大学的时光是在北大度过的,我想我会有更多关于文学的记忆。可是僧多粥少的现实让我停止在一个仰望的姿态。但在今天,可以说:文学不是在大学里掌握的,而是在对其他作家的作品的阅读、再阅读中掌握的。再加上有吴晓东先生写的这类书籍,让我们即使不在北大,也可以享... (展开)
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 更多书评 44篇
论坛 · · · · · ·
这里有一段谈到余华的有好心人截出来给我看看吗,... | 来自向闲处看人忙 | 2 回应 | 2024-08-02 18:35:30 |
还没有读 | 来自L'Étranger | 2021-07-06 20:30:45 | |
作者真是金庸的超级粉丝 | 来自庭前柏子 | 2019-10-03 16:43: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8.8分 452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9.5分 5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璇璇璇 2018-10-25 11:19:58
太喜欢读这种课堂实录了!本科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文化,读书上也没什么头绪,都是抓来乱读,唉。这本书侧重于方法论吧,结合了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诸多思潮和方法,吴老师应该基础功过人阅读量惊人的那种研究者,默默敬佩。
8 有用 ✨星星和月亮🌙 2019-03-19 10:00:06
希望我能寫出好的文學評論,拿到錄取通知書。
4 有用 osmanlager 2022-03-31 22:15:14
大概是3.5无限趋近于4,因为是课堂讲稿所以在引述各路文学理论批评,再结合文本去讲述现代小说,我对参考书目的兴趣其实更大。btw不要觉得自己的“玩笑话”很好笑,我只想把它们杠掉。
3 有用 山鸟岛 2022-03-07 00:29:24
卡夫卡寓言的延宕,普鲁斯特记忆的流散,乔伊斯混用转喻的空间感与隐喻的纵深感,海明威的省略或生活本身的多义与对神秘的致敬,福克纳丧失未来维度的时间,博尔赫斯时间的迷宫,格里耶放逐人、隐喻与意义以求得所有,马尔克斯的城市是关于希望与恐惧的人类境况的寓言。最后,昆德拉在复杂模糊的可能性王国,听到了游戏、梦、思想与时间的召唤。非常诚恳的文论。
2 有用 静谧形态琳琅 2023-08-31 13:10:20 湖南
其实更偏向一些文学家的理论之汇总和提纲,是很好读也好理解的作品吧;但也由于在其他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看到了类似的见解和论点,也就没那么令我感到惊艳了;毕竟没有那样的个人化,假如说想要诠释西方的现代文学的话仅仅以文本解读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吧;讽刺在没有抵达此岸之际沉没,就是荒诞和悖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