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World Order
译者: 胡利平
出版年: 2015-7
页数: 590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52696
内容简介 · · · · · ·
21世纪全球政治和经济版图发生着怎样的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在国际事务上呈现出哪些新的挑战?
中美大国关系迎来怎样新的格局和趋势?
中国又该如何抓住战略机遇,适应新常态,谋求持久稳定发展?
基辛格继《论中国》后,92岁高龄的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21世纪国际事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
21世纪全球政治和经济版图发生着怎样的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在国际事务上呈现出哪些新的挑战?
中美大国关系迎来怎样新的格局和趋势?
中国又该如何抓住战略机遇,适应新常态,谋求持久稳定发展?
基辛格继《论中国》后,92岁高龄的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21世纪国际事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世界秩序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论中国》、《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目录 · · · · · ·
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合法性与权力
第一章 欧洲:多元化的国际秩序
欧洲秩序的独特性;“三十年战争”:合法性的含义是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运行;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二章 欧洲均势体系及其终结
俄罗斯之谜;维也纳会议;国际秩序的前提;梅特涅与俾斯麦;均势的窘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法性和权力;战后的欧洲秩序;欧洲的未来
· · · · · · (更多)
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合法性与权力
第一章 欧洲:多元化的国际秩序
欧洲秩序的独特性;“三十年战争”:合法性的含义是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运行;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二章 欧洲均势体系及其终结
俄罗斯之谜;维也纳会议;国际秩序的前提;梅特涅与俾斯麦;均势的窘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法性和权力;战后的欧洲秩序;欧洲的未来
第三章 伊斯兰主义和中东:世界乱局
伊斯兰世界秩序;奥斯曼帝国:欧洲病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主义:革命潮流——两种哲学诠释;“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的剧变;巴勒斯坦问题与国际秩序;沙特阿拉伯;国家的衰落?
第四章 美国与伊朗:秩序的不同理念
伊朗的治国传统;霍梅尼革命;核不扩散与伊朗;远见与现实
第五章 亚洲的多样性
亚洲与欧洲:均势的不同观念;日本;印度;什么是亚洲的地区秩序?
第六章 通往亚洲秩序之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
亚洲的国际秩序与中国;中国和世界秩序;放远眼光
第七章“代表全人类行事”:美国及其秩序观
世界舞台上的美国;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成为世界大国;伍德罗·威尔逊:代表世界良心的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世界新秩序
第八章 美国:心情矛盾的超级大国
冷战的开启;冷战秩序的战略;朝鲜战争;国家共识的瓦解;尼克松与国际秩序;复兴的开端;罗纳德·里根和冷战的结束;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目标与可能
第九章 技术、均衡与人的意识
核时代的国际秩序;核扩散的挑战;网络技术和世界秩序;人的因素;数字时代的外交政策
结论 当今时代能建立世界秩序吗?
国际秩序的演变;我们走向何方?
致谢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直到现代之前,中国一直成功地让入侵者接纳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他们完全融入中华文化。相比之下,印度则不同,对于外来侵略者,它并不企图使他们皈依印度的宗教,接受印度的文化,而是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们。印度对外国人带来的成就和五花八门的理念照单全收,从不表现出对于任何一方特别的尊崇。入侵者尽可为自己建造雄伟的纪念碑,似乎是在遭遇了当地人的冷遇后要极力向自己证明自己的伟大。但印度民众的核心文化对外国影响怡然自若,水火不侵。印度文化奠基的几个宗教的教义基础,不是对先知所预言的救世主降临的憧憬,而是对人生脆弱无常的领悟。 在此过程中,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因此,英国对印度的影响和拿破仑对德意志的影响差可比拟。在拿破仑的征服战之前,有着众多邦国的德意志也只是被视为一个地理实体,而非国家实体。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础将是印度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单纯的国际友好或培养扶植和印度一致的国家制度。此一战略的实质使印度得以在冷战的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稳获苏联阵营的军事援助和外交合作,同时又争取美国的发展援助和美国知识阶层在道义上的支持。无论冷战期间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多么恼火,对一个新兴国家来说,那都是明智的政策。那时的印度,军队羽翼未丰,经济低迷落后。它若是作为盟友会得到尊重,但只能居于次等地位。作为自主自由的国家,它的影响范围则大得多。 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历史上都对它们现在成为中流砥柱的国际体系既支持又抗拒,一方面宣布遵守这一体系,另一方面却又对它的某些方面有所保留。作为众多国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秩序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美国则从未和一个在国土面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方面与它相似,但国内秩序却迥然不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3页 -
总统竞选几乎变成了互联网运营大师之间的媒体竞争。候选人以前谈论治国理政的实际问题,现在则沦为营销发言人,其营销方法的侵入性在一代人之前还属罕见。候选人的主要作用变成了筹集资金,而不是阐述议题。营销活动是为了传达候选人的理念,还是候选人表达的理念只是“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意在迎合选民的偏好和偏见?能否避免只照顾大众情绪,而将建国先驱们设想的理性过程抛诸脑后,使民主演变成蛊惑人心的结局?如果选举所要求的素质和执政所必需的素质差距太大,培养这些素质可能耗费总统第一任期太多时间,不利于美国发挥领导作用。 ………………………… 自文明之初,同一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就存在冲突。冲突的根源并不限于缺乏信息或无法分享信息。冲突不仅出现在缺乏相互了解的社会之间,也出现在相互过于熟悉的社会之间。即便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人们也会对其意义或主观价值争执不下。在价值观、理想或战略目标存在根本矛盾的地方,披露信息和互联互通能缓和冲突,有时也会火上浇油。 新的社交和信息网络刺激了增长和创造力。它们允许个人表达观点,报道以前从未引起注意的不公正。在危机形势下,它们提供了重要的快速沟通能力、以可靠方式报道事态和宣传政策的能力,还有可能防止由于误解而导致的冲突。 然而,新的社交和信息网络也会让相互冲突、有时互不相容的价值体系短兵相接。互联网新闻和评论的出现、以及数据驱动的选举策略并没有显著软化美国政治的党派立场。如果说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让极端派赢得了更多的拥护者。在国际上,一些不为人知、未被注意的表达方式现在被全世界宣传,被人当成了煽动暴力的借口,就像伊斯兰世界中有人对丹麦报纸上的煽动性漫画或一部无足轻重的美国自制电影做出的反应一样。同时在冲突形势下,社交网络既能消除传统社会裂痕,也可能扩大裂痕。叙利亚内战的视频广泛传播,看来没有阻止杀戮,反而更加坚定了交战各派的决心。而臭名昭著的“伊斯兰国”也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世界秩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世界秩序"的人也喜欢 · · · · · ·
世界秩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1 条 )
> 更多书评 91篇
论坛 · · · · · ·
整本书里几乎一点都没有提到的美国价值观 | 来自momo | 2 回应 | 2024-12-17 16:46:07 |
请问这本书中文版有删减吗? | 来自[待注销] | 2 回应 | 2024-09-17 22:26:39 |
p282 | 来自谷子 | 2024-03-01 02:37:42 | |
斯人已逝 | 来自傾雪漫缘 | 2023-11-30 10:46:34 | |
本书中关于核战略方面的阐述 | 来自大卫佩恩 | 1 回应 | 2019-05-07 19:17:5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enguin Press (2014)8.4分 163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中信阅读佳品[小编卢俊的豆列] (我是卢俊)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对世间万物的一点好奇心 (柏林见心)
- 马克扎克伯格2015书单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世界秩序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白鹇 2015-08-07 14:57:46
基本可以作为世界外交史看。很多闪光点应该是基辛格的,当然我相信具体执笔肯定不是他亲力的,因为老爷子都已经92了。
3 有用 摩天轮 2015-11-11 20:21:39
其实没大看懂。但印象深刻的是:政治家要能够回应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并且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做出能应对挑战的决策。
6 有用 9 de Julio 2015-10-31 12:48:54
未必是老头亲笔写的,不过是很好的国关入门性读物,中东部分特别好,亚洲较差。作者虽是现实主义者,但对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也不敢贬抑。
34 有用 丛林小茂茂 2015-10-22 12:41:01
一日国务卿,终身马屁精。
4 有用 lalala三只小猪 2018-03-24 17:50:59
对世界各地政局形成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内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