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一处误吧:69页,斯坦纳引了一处《威尼斯商人》In such a night,Medea gathered the enchanted herbs That did renew old Aeson。李小均直接用译林出版社校的朱生豪版本,把Aeson“埃宋”误为“伊阿宋”,一错全错。读时我就纳闷,怕是自己把典故记错。后来一查,还是人社靠谱,不但校的准确,还加了注释:埃宋是伊阿宋之父。并指出美狄亚这段故事来自奥维德《变形记》。
「人文素养」一辑读得白眼与赞叹齐飞,觉得若有可能,他会是铸造壁垒的人。虽时至今日已说不好,不铸造壁垒的下场是否就剩下we get the world we deserve. 可两极之间总应有千万条路径让语言不至于滑落黑洞吧,这种希冀也称得上天真吗?「走出黑暗的语言」非常好,读《空洞的奇迹》《后记》两篇数度觉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篇目中能看出那种要去穷尽的努力——这样的决心与底蕴在如今写作者身上可不常见。
284 有用 安提戈涅 2017-06-20 22:19:07
如果真如贡布里希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斯坦纳就是将批评家的身份做到了艺术家的高度,虽然一再自嘲地贬低“批评家”这一职业,但他的批评文字依然昭示着文学星空中的浩瀚与尊严。他是阿诺德与艾略特的继承者,是人文主义光辉中“甜蜜”和“光明”的嫡长子。如果一定要追“文学何为”,我的第一个答案会来自《西方正典》的序言,第二个答案来自布罗茨基的诺奖言说,最后的答案则来自于斯坦纳的《人文素养》。此书中,斯坦纳的个人思考散点透视般地呈现在“语言”的症候上,这种语言思考是文化化的,他所追问的、所哀叹的是在莎剧、德语文学以及科学语汇中,渐趋没落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普世性,也玉成了他与歌德类似的文学观:一种世界文学的可能性。讲莎剧语言一篇太精彩,回忆起他对陀氏的解读,大师一定在等待着大师。
310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9-10-14 18:26:47
那么,请尽可能地与文学同道。一个人读了《伊利亚特》第十四卷(普里阿摩斯夜会阿基琉斯),读了阿廖沙·卡拉马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读了《蒙田随笔》的第二十章,读了哈姆莱特对这章的引用,如果他的人生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生命的领悟没有改变,他没有用一点点彻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门的人,那么,他虽然是用肉眼在阅读,但他的心眼确是盲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普鲁斯特的人,在心灵的深处,能不体验到新的虚弱或需求?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这感觉或许就逐渐完全地占有我们,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作为健全读者
162 有用 黑伞 2014-02-26 15:59:24
书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然后反省一下如何让自己的思考和劳动力不是那么廉价。
106 有用 琴酒 2016-10-28 22:52:37
看他在评论莎士比亚说,“大众教育产生出的是一种特殊的半文盲……这种文化素养和语词意识与隐藏于伊丽莎白时代文本中的情感习惯和参照体系严重脱节。”半文盲无语泪流。另外的部分,大概是马尔库塞那个关于艺术两重性(一方面反对现实缺陷,一方面允许虚幻的体验通过幻象减轻痛苦降低变化真实发生的可能)的犹太人版本:“诗歌中的呼喊比外面街头的呼喊声音更大、更急迫、更真实,小说中的死亡比隔壁邻居的死亡更震撼。”依然是挣扎着想要维持和现实关联的文学。克尔凯郭尔:“不能变成礼物的过去,不值得记忆。”另外斯坦纳竟然认为卢卡契忽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其实早年卢卡契是后者的狂热崇拜者,果然是有接受时差啊。
45 有用 Shayne 2014-03-18 14:47:58
斯坦纳是当代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拥有伊拉斯谟式的博学与现实关怀。在他看来,语言的衰落、它被数字和图像所取代、从而日渐失去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是20世纪政治非人道化的一个侧影。有感于此,他反对当今批评界剥离文学作品的背景与诉求的碎片化做法,坚持要求文学担当起伦理的功能,将人文主义悬于一切美学的理想之上。对于影响了他、但又有着他难以接受的政治倾向的人(海德格尔或卢卡奇),他既有深入的分析与赞许,又保留自己的立场;此外,他对文学与历史、生活之关系的感受力非比寻常,这对于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弊病而言是一剂良药。
26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18-03-14 19:16:03
不愧是经典。超越了文论的范畴。它是文学的文学,思想的思想,情感的情感。作品主要探讨欧洲文学的语言修辞,其本身的语言运用就是典范。理智而不漠然,感性而不煽情,可视作脱胎于原来文本的独立随笔,达到这样境界的批评家屈指可数。近期要继续读斯坦纳。
26 有用 野次馬 2019-06-10 11:10:15
为人文传统招魂,也为陷入沉默的语词招魂。Steiner清楚地看到“在20世纪,诚实的人要做文学批评,实属不易”,但今天“言说”无论是作为行为还是作为被传达的内容或许都已经陷入了更深的深渊。不错,“如果集权统治有效地剥夺了任何诋毁和讽刺的机会,那么就让诗人停止写诗吧。…沉默是一种选择。当城市中的语言充满了野蛮和谎言,再没有什么比放弃写成的诗歌更有力。”可除了言说,还有什么能成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不要再下坠了,不要继续坠入无边的野蛮和谎言,不要在漫漫黑夜中交出手中最后的匕首。
20 有用 Turnsole 2014-04-09 23:13:36
真正的专栏书评是这样的。文笔优雅,有若干深入洞见,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论说嘛,点到为止。
23 有用 萧轶1989 2014-01-12 20:26:49
篇篇都是“砍碎我们内心冰海的一把冰镐”:“在知识廉价的疯狂时代,在对伪文化谄媚和对价值纯粹冷漠的时代,为了迎合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要求,今日的语言承担起了越来越媚俗的任务,绝不妥协的必要态度是动人的力量”;理中客是“走向非人性化的序曲”,读好书并不一定使人变好;接受被污化的语言使得心灵变得猥琐……
14 有用 金赫 2016-11-03 00:05:25
勘一处误吧:69页,斯坦纳引了一处《威尼斯商人》In such a night,Medea gathered the enchanted herbs That did renew old Aeson。李小均直接用译林出版社校的朱生豪版本,把Aeson“埃宋”误为“伊阿宋”,一错全错。读时我就纳闷,怕是自己把典故记错。后来一查,还是人社靠谱,不但校的准确,还加了注释:埃宋是伊阿宋之父。并指出美狄亚这段故事来自奥维德《变形记》。
12 有用 evieswinter 2013-12-21 00:50:14
看得眼泪都下来了。谢谢译者和出版社。(最浅显的一个领悟就是:终于知道自己看《朗读者》为什么会哭得那么惨了。
14 有用 哭之笑之 2018-03-20 17:07:28
当批评家回望,他看见的是太监的身影。如果能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如果能焊接一寸《卡拉马佐夫兄弟》,谁会对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复敲打最敏锐的洞见?如果能塑造《虹》中迸发的自由生命,谁会跑去议论劳伦斯的心智平衡?所有的伟大写作都源于“最后的欲望”,源于精神对抗死亡的刺眼光芒,源于利用创造力战胜时间的希冀。 想想这一切吧。批评家过的是二手生活。他要依靠他人写作。他要别人来提供诗歌、小说、戏剧。没有他人智慧的恩典,批评无法存在。尽管凭借风格之力,批评也可能成为文学,但往往情况不多,除非是作家为自己作评价或为自己的诗学辩护,就像柯勒律治的批评是正在孕育的佳构,艾略特的批评是用于宣传的作品。除了圣伯夫之外,谁是纯粹的文学批评家?使语言保持生命力的,不是批评。
15 有用 censored dump 2017-11-03 17:01:42
我爱斯坦纳。虽然他评论的很多书和作者都没读过,但从他掷地有声的褒贬中,能感到对文学、或是广义的人文领域的良心与热情,以至于不惜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度,强调语言作为有机体的生命,强调文以载道的伦理力量,去对抗在世间的降格、滥调和暴行,对抗一切非人道的僭越。语言是我们所经历的最大冒险,在其终结处,精神进入沉默。伟大的写作“源于精神对抗死亡的刺眼光芒,源于利用创造力战胜时间的希冀”,它们提升我们,让沉默也蕴含充实。 如同任何判断,斯坦纳的批评有自己的局限,有对政治重心的误判,也有对认知科学的忽视(未深入语言的生成),但是,在他那些充满独断的观察中,爆发出连绵不绝的洞见,他所宣示的人文素养,在自己的写作中显现为一种敏锐、美妙、经滋养的感知力,“更广的知识范围、更清晰有力的表述”。
9 有用 成知默 2015-11-26 13:44:24
2015年第122本:斯坦纳说:“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正如他笔下声名卓著的批评家卢卡奇、利维斯、本雅明一样,斯坦纳的这些批评文字,虽从特定文本出发,但却将其放在更深远的文化、哲学、道德与政治层面条分缕析。那些关于语言与沉默、关于语言与谎言、关于语言的失败与衰落的文字,让他在展现时代精神与困境的同时,更让自己的批评文字跨越文本,成为流传甚广的文学样式之一。
10 有用 孟冬 2019-07-21 18:02:42
斯坦纳的批评像一幅点彩派画作,以语言为底色的光线辐射到其他批评家的领地,形成了许多细小但精确的斑点。从追问被理解的和可言说的之间的鸿沟,既包含了巴塔耶不可言说的内在经验及布朗肖的内心话语外溢成言辞终将面临的破碎、含糊,甚至扭曲,继而触角延伸至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对小说形式的探讨提出当诗人小说家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到尽头,只有那些懂得求助于人类认知的其他语言规则:音乐、数学的人才能创新(称赞了布洛赫);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又包含了狄尔泰体验与诗的观点;最后一部分讨论文学与政治关系明显比朗西埃更有力量……同样是对语言日益孱弱的深思,斯坦纳没有别的批评者悲观,他相信作家宽幅的感受力和话语的丰富才能改善现实,基于此,他提出戏剧可能是文学的前途,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在声音(沉默)到声音的流通。
6 有用 别的熊 2020-11-30 10:23:26
「人文素养」一辑读得白眼与赞叹齐飞,觉得若有可能,他会是铸造壁垒的人。虽时至今日已说不好,不铸造壁垒的下场是否就剩下we get the world we deserve. 可两极之间总应有千万条路径让语言不至于滑落黑洞吧,这种希冀也称得上天真吗?「走出黑暗的语言」非常好,读《空洞的奇迹》《后记》两篇数度觉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些篇目中能看出那种要去穷尽的努力——这样的决心与底蕴在如今写作者身上可不常见。
6 有用 泽漆 2019-09-06 14:32:29
我的基本信仰所在,我会围绕着这本书敲敲打打,写下我的思虑、我的疑问;我异域的一瞥,在普遍共振的颤栗模式外,要怎样接覆、深犁二者的命纹?我像乌珠穆沁的草籽,在更渺茫的远地、疆外的疆土,承受晚露的新凉。
17 有用 隙夜冰裁 2021-08-23 02:59:42
为这本书写下短评本身就是一种自取其辱的残忍。
9 有用 虫虫 2020-07-06 17:23:08
所有的伟大写作都源于最后的欲望,源于精神对抗死亡的刺眼光芒,源于利用创造力战胜时间的希冀。一切都会遗忘。但语言不会。当语言受到谎言的污染,只有赤裸裸的真实才能把谎言清洗。战后德语的历史是消亡的历史,是故意遗忘的历史。对过去恐惧的记忆大多已经连根拔除。但是,代价巨大。
2 有用 小刀周遠 2016-04-30 01:24:48
在说到文学评论、小说、语言、沉默的前半部分,既专业又精彩,虽然读起来非常慢。到了后面的小说评论,以及说起共产主义的文学,就没法置评了。当然Steiner对共产主义的认知只是停留在1960s,他有听说过贵国的样板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