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
原作名: Language and Silence
译者: 李小均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446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ISBN: 9787208113954
内容简介 · · · · · ·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语言与沉默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1929 -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数国语言与文化,执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美国文理学院荣誉会员,曾 获法国政府荣誉团骑士级奖章、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等多项殊荣。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纳博科夫评传》、《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在西方的目光下》、《在美国》、《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碎心曲》、《尼采的使命》等。
目录 · · · · · ·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逃离言词
沉默与诗人
教化我们的绅士
夜语——高雅色情文学与人的隐私
毕达哥拉斯文体——一份猜测,为纪念恩斯特• 布洛赫而作
走出黑暗的语言
空洞的奇迹
君特• 格拉斯札记一则
K
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
一种幸存者——献给埃利• 维瑟尔(Elie Wiesel)
后 记
经典
荷马与学者们
《圣经》
莎士比亚400 年
两种翻译
大师
利维斯(F. R. LEAVIS)
俄尔甫斯及其神话:列维—斯特劳斯
马歇尔• 麦克卢汉
小说与今日
梅里美
托马斯• 曼的《菲利克斯• 克鲁尔》
劳伦斯• 达雷尔与巴洛克小说
建构一座丰碑
“死亡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家
乔治• 卢卡奇与他的魔鬼契约
美学宣言
走出中欧
作家与共产主义
托洛茨基与悲剧想像力
文学与以后的历史——纪念乔治• 卢卡奇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语言与沉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语言与沉默"的人也喜欢 · · · · · ·
语言与沉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 更多书评 48篇
论坛 · · · · · ·
怎么读它真是个挑战 惭愧 | 来自睡得晚应该改 | 2021-07-30 09:48:4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9.5分 46人读过
-
せりか書房 (200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海无涯 (佾云)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0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语言与沉默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evieswinter 2013-12-21 00:50:14
看得眼泪都下来了。谢谢译者和出版社。(最浅显的一个领悟就是:终于知道自己看《朗读者》为什么会哭得那么惨了。
284 有用 安提戈涅 2017-06-20 22:19:07
如果真如贡布里希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斯坦纳就是将批评家的身份做到了艺术家的高度,虽然一再自嘲地贬低“批评家”这一职业,但他的批评文字依然昭示着文学星空中的浩瀚与尊严。他是阿诺德与艾略特的继承者,是人文主义光辉中“甜蜜”和“光明”的嫡长子。如果一定要追“文学何为”,我的第一个答案会来自《西方正典》的序言,第二个答案来自布罗茨基的诺奖言说,最后的答案则来自于斯坦纳的《人文素养》。... 如果真如贡布里希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斯坦纳就是将批评家的身份做到了艺术家的高度,虽然一再自嘲地贬低“批评家”这一职业,但他的批评文字依然昭示着文学星空中的浩瀚与尊严。他是阿诺德与艾略特的继承者,是人文主义光辉中“甜蜜”和“光明”的嫡长子。如果一定要追“文学何为”,我的第一个答案会来自《西方正典》的序言,第二个答案来自布罗茨基的诺奖言说,最后的答案则来自于斯坦纳的《人文素养》。此书中,斯坦纳的个人思考散点透视般地呈现在“语言”的症候上,这种语言思考是文化化的,他所追问的、所哀叹的是在莎剧、德语文学以及科学语汇中,渐趋没落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普世性,也玉成了他与歌德类似的文学观:一种世界文学的可能性。讲莎剧语言一篇太精彩,回忆起他对陀氏的解读,大师一定在等待着大师。 (展开)
162 有用 黑伞 2014-02-26 15:59:24
书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然后反省一下如何让自己的思考和劳动力不是那么廉价。
9 有用 成知默 2015-11-26 13:44:24
2015年第122本:斯坦纳说:“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正如他笔下声名卓著的批评家卢卡奇、利维斯、本雅明一样,斯坦纳的这些批评文字,虽从特定文本出发,但却将其放在更深远的文化、哲学、道德与政治层面条分缕析。那些关于语言与沉默、关于语言与谎言、关于语言的失败与衰落的文字,让他在展现时代精神与困境的同时,更让自己的批评文字跨越文本,成为流传甚广的文学样式之一。
20 有用 Turnsole 2014-04-09 23:13:36
真正的专栏书评是这样的。文笔优雅,有若干深入洞见,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论说嘛,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