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的创作者
· · · · · ·
-
翟学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翟学伟,年生于南京,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独立思考如何建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论,在社会与行为科学的本土研究方面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等,现为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 · · · · ·
自序/1
一、 研究视角与方法篇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反省、批判及出路/
儒家的社会建构
——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心理学本土化之我见
——从本土概念向本土研究方法的转化/
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
——建构社会与行为科学中的人文方法/
二、 关系模式研究篇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关系网络中的结构平衡模式/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
——也论关系强度与求职策略/
三、 脸面与人情研究篇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偏正结构与脸面运作/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四、 社会运作理论篇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
——中国人社会行为变量的考察/
个人地位
——中国日常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威结构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社会传统上的类似结构性关系往往发生在表达型结构之内部的不一致性上,即体现为表层结构(话语及其制度设置)和深层结构(实际行动规则)之间的不一致上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3页 -
“脸”在中国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一个体根据(为迎合)其所处的社会圈所认同的做人标准,比如道德规范、礼仪廉耻、社会风尚、地方习俗,乃至帮会内部的规则等而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当自我形象一旦展现出来之后,自然会受到来自该个体所处社会圈的各种反应、议论和评估。面子就是该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个体的“面子”有无或大小,是根据他的“脸”的展示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获得良好的社会赞誉,他首先要看他自己做得怎么样。 但实际上,脸面运作的这一理想模式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很难发生(也可以说儒家的这一做人思想在中国得不到贯彻)。 试想,一个可以根据他人表现来发表正反评价和议论而无须看他本人感受的社会,首先就要假定这个社会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直言不讳的社会。显然,如果一个社会可以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容许不同地位间的平等对话,或者只管说话而无所顾忌得罪人与否,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所谓面子问题了。 即使有面子问题,也不过属于礼节方面的或印象整饰方面的问题。显然,同样来自儒家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假定不是这样。中国人的社会交往首先是建立在(至少是形式上的)和气、义气、人情、成人之美之类心理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行事原则上总是担心得罪他人,伤害他人的面子。由此,面子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总是让人要力图奉承交往中的对方。顺应着这种心理惯性,有面子和没面子就不再来自于个体的自我形象施展得如何,而是来自于他人给不给该个体面子。 从上面形成的脸面运作框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构成上为了确保面子的维护,形成了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表达性结构,我称之为偏正结构。 主从结构与父子结构的意思相近,其解释力比父子结构更加抽象,用于解释更多情况下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特征,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了父子结构的内涵,似乎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孝”保持了高度的同质性。 主从结构所体现的主要是在顺服、遵从、依附、忠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8.6
-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7.6
-
-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 8.6
-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9.4
-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8.4
-
- 中国的单位组织 7.2
-
- 弱者的武器 8.4
-
- 发现社会 9.5
-
- 宣传 9.2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寻找社会的底层逻辑
>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7分 397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7.8分 14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给我的研究生(开拓视野30种) (malingcat)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心理学 博弈论--2 (IVAN)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孑秩 2018-05-08 21:28:23
论文集,有真精神,有新见地,敢言积弊也知其所起,稍有不爽是太介意东西之别太絮叨本土性格。掩卷抬眼,世道仍常,该走走,该逃逃。
2 有用 说不说话都可以 2023-02-19 20:31:00 广东
10年前,翟学伟说道:“中国还是一个农业文明的社会,包括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也是一样。”而在今天,情况已然发生了变化。胡鑫宇等青少年抑郁问题让我们重新思考家庭于个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唐山打人不禁让我们反思今天的女性如何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自由成长;无数的年轻人思考独立意味着什么。这是改变的前夜,即使它很漫长……
13 有用 malingcat 2014-12-15 12:56:41
记得2008年左右政治学学者基恩来,他已经知道了“guanxi”和"mianzi",说明这个议题已经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新版的增补很有必要。私下认为,有关中国的部分都有道理,可是关于西方的部分,有些判断过于绝对。现在要研究的恐怕不是中西之间的差别,而是一个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对于原有心态的冲击。
4 有用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7-08-07 18:44:27
没有学术界写作满嘴套话黑话的毛病,但是他废话有点啰嗦。作者有个心结,本土研究不提西方理论就是一锅杂碎乱炖,本土研究不找个参照对比又没意思,本土研究不批判现实存在意义就不成立,批判了又难免公知心态。
1 有用 多识草木少识人 2019-01-06 19:33:17
此书的问题和贡献一样多,行文表述中多有不规范,推论不当,论文凑书总有圈钱之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