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曾应邀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Princeton Globar Scholar,并于2010-201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目录 · · · · · ·
**《中国思想史 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代历史学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引言 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Ⅱ):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Ⅰ):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Ⅱ):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Ⅲ):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辩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异 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第一编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第二编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思想史的曲折
第三编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徵引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不知道思想史对知识的无端骄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思想史把自己的视野与各种知识史剥离开来的习惯是怎么来的,有时候人会对一些似乎超越的抽象的哲理或思想十分迷恋甚至迷信,"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这样的想法,其实常常被人不自觉地当作真理,觉得思想史只有说到这分田地才算纲举目张、一针见血,有时候人会对那些具体的经验知识嗤之以鼻,觉得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对于思想史都是隔靴搔痒,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这种傲慢与偏见成了一些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懒惰借口,也成了思想史陈陈相因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铜镜之所以铸有如此的铭文,用镜作镜的人之所以相信这铭文有如谶文的应验,是因为铜镜的铜被认为是金精,而镜子的明澈又有特别的深秘意味,据学者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对铜镜怀有神秘感,从先秦以来就有,看把镜子当做这个世界的支配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而神秘化、神灵化,则从西汉末年谶纬大盛时就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铜镜是仿照天象而作的,因此它仿佛是天的象征,它的周边所常有的天干、地支名称以及四神、八卦、二十八宿,就仿佛天圆如笠,而“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又使人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它的“形”与“质”都是以“天”为依据的,因此它具有“天”的神圣意味,也有着“天”一样的不言而喻的神秘力量,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心中的所有理想和信念都写在了上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9.4
-
- 宅兹中国 8.3
-
- 历史的观念 9.3
-
- 追寻“我们”的根源 8.4
-
-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9.1
-
- 乡里的圣人 8.6
-
- 正统与华夷 9.3
-
- 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 9.4
-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9.0
-
-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 9.0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收一套 | 来自Radiation | 2023-07-14 16:37:26 | |
轻型纸,黄 | 来自大碗岛 | 2 回应 | 2023-01-05 13:47:09 |
第二版和第一版的区别? | 来自Theo | 3 回应 | 2022-05-16 00:33:11 |
2017加印的是用的环保纸吗? | 来自Pinutile | 2019-08-30 14:03: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Brill (201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7分 1758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8.7分 122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9.1分 8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电影研究 (暗影潜行)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笑完我就去睡觉 2015-12-19 16:10:07
说多做少
1 有用 Cherry Bomb 2024-01-04 12:53:26 广东
读了导论。思想史本身庞杂,葛老理出的线索有四条,以“知识史和思想史”“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历史”对我启发最大。
4 有用 夏伯杨 2023-04-27 23:09:06 上海
开篇几十页的导论,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讲了一通治思想史的「难处」,恍惚间以为在读意识流小说,但正文却无甚可观。
2 有用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2-03-14 14:08:45
作为二十世纪的著作,无疑是光辉灿烂的。
3 有用 Proteus 2024-09-19 21:21:32 湖北
将近三个月读完,导论那一小册是寒假读的;整个过程受益匪浅,不过确实不适合作为教材来读;对于作为思想土壤之思想的强调总让我联想到我那浅薄经不起推敲的本科论文。希望能做葛兆光老师这样的研究,不知是否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