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出版年: 2006-1
页数: 218
定价: 29.80元
装帧: 平装16开
ISBN: 9787508605463
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在书中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并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通过大量深具说明力的研究,揭示出发起流行潮并保持其势头的原则和方法。...
这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在书中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并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通过大量深具说明力的研究,揭示出发起流行潮并保持其势头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企业领袖、艺术家、思想者、设计师而言,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一种拓展影响、传播观念的全新思路。
《引爆点》可谓是一部智力历险记忆,妙趣横生,极富有感染力,让人充分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愉悦。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如同一幅思维导航图,让人看到思维的一种新的拓展方式,并且相信,一个富有想像力的人只要能找准引爆点,就能打开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引爆点的创作者
· · · · · ·
-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2005年,他更是创造书市神话,两部作品同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精装本和平装本第一名。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流行三法则
无论是暇步士的时尚潮,还是病毒的流行潮,都是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一个小马童为什么能够引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因为他是一个同时具有内行、联系员、推销员这几种天赋的男子。
· · · · · · (更多)
前言
第一章 流行三法则
无论是暇步士的时尚潮,还是病毒的流行潮,都是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一个小马童为什么能够引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因为他是一个同时具有内行、联系员、推销员这几种天赋的男子。
第三章 附着力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要想把电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广告的价值传染给没有看到节目的人,就是在观众身上产生过目不忘的附着力。
第四章 环境威力法则(Ⅰ):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的平息
整治地铁乱涂乱画的现象平息了纽约地铁里的犯罪潮,这是因为犯罪人群对环境透露的些微暗示极度敏感。我们的社会总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这些点却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
第五章 环境威力法则(ⅠⅠ):150,一个神奇的数字
要发起大规模的流行潮,首先要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潮。无论是畅销书的朗诵会,还是企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最有效的人数不得超过150人。
第六章 个案分析:谣言、运动鞋和转变威力
“云中漫步”这个品牌的推广得益于兰姆西斯前卫的广告设计。他们在掀起流行潮中既做革新者又做信息传播的中间人,他们修改、渲染和吸纳年轻人文化中的前卫思想,使之为大多数人接受。
第七章 个案分析:自杀和吸烟的流行潮
青少年自杀与吸烟的传染途径惊人的相似,只有知道了这些不良现象的引爆点,才能找到有效对抗这两者的方法。
第八章 结论:世界是可变的
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 · · · · · (收起)
"引爆点"试读 · · · · · ·
一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大家都叫他小新。我们曾共同供职于《经济观察报》,那时他是IT部和商业评论部的记者,而我是隔壁评论部的记者。 作为一个报道领域集中在跨国公司及其领袖的记者,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集中在跨国公司的产品上了。必须承认,他不愧是我们身边“Google”式的人物,我们从他那里获知各种产品信息,比如有趣的Google map,比如新款的苹果电脑,比如ipod的新款式。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CHA1 流行三法则:当流行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1个2个甚至三个条件发生了改变: 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1、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联系员、内行、推销员 E.G. 在暇步士案例中,最让人困惑不解的就是,那些鞋是如何从几个引领时尚的曼哈顿嬉皮士穿在脚上发展到全国各家购物商场皆有销售。东村与整个美国中产阶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这些特别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活力、热情和个人魅力把“暇步士”传染给大家。 * 六步分离法则:以往对此的案例的理解是,世界上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仅仅六步之遥。实际上,这个案例的实际意义是,某些个人别与其他所有的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 “我遇见了最棒的人”:如果你回顾洛伊丝的这段历史,并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她涉足过8个领域,即演艺、写作、医务、法律、公园保护、政治、铁路保护及跳蚤市场。当我请她本人列出一份清单时,她写了10个领域,因为她增加了自己目前涉足的建筑和礼仪。但是,她很可能是有意表示谦虚,因为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她的生平,就可能把她的经历划分成15个或者20个领域,但是这些领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联系员的特点就是:涉足许多不同领域,结果就把所有这些领域联系到一起了。(一慕:gosh,这样的跨界人群太赞了!在50年代的芝加哥,还需要靠纯粹的这些特定的“个体”才能组建salon来跨界交流,如今我们有了social network,还能做什么?这不就是facebook,weibo,zhihu,douban,bbs的引爆点运用?) * 微弱关系的威力:56%的人求职是通过关系介绍,而其中83%以上的人使用的这种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整理 -
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之处都在于其内在质量。在所举的这些实例中,没有一个在叙述的内容上做出较大的改观。相反,他们使信息得到广泛接受的方法只不过是在意思表达上做出了一点边缘修改,如把木偶放在HUG后面、把大鸟和成年人放在一起、不止一次地重复故事情节和幽默故事、让史蒂夫发问后多停留一秒种、把一个小小的金盒子放在广告的左下角。这一切都说明,排斥和接受之间、能够风行起来和不能风行起来之间的分野有时候比表面上看到的更窄。《芝麻街》的首创人员在费城惨遭失败后,并没有把整个节目推翻。他们只是把大鸟增补了进去,大鸟的参与改变了一切。霍华德·莱文瑟为了让大学生接受注射,并没有付出成倍的努力,只是增加了一张地图和日常注射时间。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的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附着力法则给我们的教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引爆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引爆点"的人也喜欢 · · · · · ·
引爆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1 条 )





论坛 · · · · · ·
年轻的普遍特征——急于摆脱现状 | 来自叶卡 | 1 回应 | 2012-10-20 10:18:12 |
有英文版的不? | 来自DáDá | 5 回应 | 2010-11-04 21:30:13 |
值得一看 | 来自flight | 2010-10-28 20:18:46 | |
关于最近的某企业连续跳楼事件 | 来自Digi | 2010-05-27 13:09:32 | |
这书就告诉你一个观点 | 来自歪C歪 | 2010-03-01 22:40:3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中信出版社 (2009)7.6分 9294人读过
-
Back Bay Book (2002)8.1分 1788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4)7.3分 4238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02)8.0分 140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互联网产品经理 全方位入门 (iamsujie)
- 一个懂用户体验的网络产品经理必备的几本书。 (坏爷☠)
- 新媒体 (ittalks)
- 病痛,且快乐着(心理学DIY----通过阅读学习心理学) (robin1123)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引爆点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bluekee 2014-02-08 23:20:43
看得很吃力,虽然这本书被好多人推荐过。但翻译的水平,只能是盒盒了。里面有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一些常见或者不常见的道理。
0 有用 掐出新鲜 2010-05-25 21:55:21
还是挺有创见的,虽然其实许多地方营销学都谈过了,但是没谈得这么系统和深入。不过其实也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另外作者有分不清相关和因果区别的倾向,要注意。
0 有用 月神六便士 2011-11-06 22:18:51
1.The law of the few 2.The stickiness factor 3.Power of context
3 有用 陈大强bigwall 2012-08-28 16:51:22
例子有些生硬,看起来不是很流畅。
7 有用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2012-11-16 18:00:20
是不是畅销书都是这种炒冷饭的骗钱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