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他山的石头记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
目录 · · · · · ·
自序
瓠落的文学史
《诗经》中的繁殖与再生
自残与身份:上古中国对内在自我的呈现
叙事的内驱力
“活着为了著书,著书为了活着”:司马迁的工程
“一见”:读《汉书·李夫人传》
刘勰与话语机器
柳枝听到了什么:《燕台》诗与中唐浪漫文化
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
苦吟的诗学
享乐的困难
醉归
只是一首诗
“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桃花扇》中求“真”
微尘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命运
译者跋
· · · · · · (收起)
瓠落的文学史
《诗经》中的繁殖与再生
自残与身份:上古中国对内在自我的呈现
叙事的内驱力
“活着为了著书,著书为了活着”:司马迁的工程
“一见”:读《汉书·李夫人传》
刘勰与话语机器
柳枝听到了什么:《燕台》诗与中唐浪漫文化
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
苦吟的诗学
享乐的困难
醉归
只是一首诗
“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桃花扇》中求“真”
微尘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命运
译者跋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3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莱布尼兹和儒学》《功利主义儒家》《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皇帝和祖宗》
等
。
喜欢读"他山的石头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他山的石头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他山的石头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社会学是宇文的他山之石
自选集的第二篇文章《<诗经>中的繁殖与再生》用社会学和文学分析的方法解构《诗经》,探索“文字的重复与人类生活其他层次上完美的再生产是否具有某种复杂的关联”这一问题。所有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被惯例化,任何一种行动在被不断重复后都会被铸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不费...
(展开)

《柳枝听到了什么》小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这种历史主义解读模式的问题是,它要求读者作出一种很不自然的“忘却”的努力。([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40页) 2.清代和现代笺注家们的解读,包含着他们渊博的历史与文学知识。我们提出那个假想的问题——柳枝听到了什么?其实所质...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這些文章的出處? | 来自忘憂 | 2014-11-22 08:46:44 | |
宇文所安,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 | 来自LisaLeung | 2014-06-02 00:30:4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8.6分 33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宇文夫妻店 (深山夜读)
- 好书系列1 ([已注销])
- 石塘睡鹤(诗意地栖居) (萨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他山的石头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赛林 2019-09-02 23:48:39
“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瓠落的文学史」是治学纲领;「微尘」只看文体,妙不可言,几乎意在言外,是我理想中的散文。其它篇目如常,只有通过不停地骂人才能表达对作者的热爱与敬佩。
0 有用 恶鸟 2019-09-14 20:57:12
很早前读过,标记一个
66 有用 安提戈涅 2016-09-14 17:46:13
开篇的问题,提的那么妙,也许又那么不必要,陷入了太多想象的逻辑可能性中。这大概是也是很多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的通病,还是在大谈逻辑、叙事、结构与动力,对于一些根性文化的概念,他们无法理解。读来也不能说是无趣,只是隔膜感和紧张感。背后的思维路数不变,变的只是他们面对的文本。很多时候,读这样的作品,只能让我觉得文明之间是不可交流的——正如人和人之间都难以交流。
1 有用 蝉 2014-04-08 10:51:59
: I206.2/3407
4 有用 菱歌 2018-04-05 20:01:15
没有资格评论,只是一点自己的观感:思想与洞察力之前,是优美、克制,又有些幽默的笔调,透过田晓菲的译笔,我感受到了。宇文所安充分关注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流动性——永远立足于文本,却不那么信任文本。文字不一定是抒情达意的工具,它常常带来相反的效用。甚至它本身便具有某种自主性:就像刘勰的那架复杂而精密的话语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