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的创作者
· · · · · ·
-
赵鼎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赵鼎新,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虫生态学硕十,1990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获昆虫生态学博士后转攻社会学,并于1995年在麦基尔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社会力量》、《社会学视角》、《中国研究季刊》以及国内出版的《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专著《天安门的力量》于2001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相继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2001年度亚洲研究最佳图书奖以及2002年度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最佳图书奖。
目录 · · · · · ·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论: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社会学研究方法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理论
美国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政治机会结构
运动动员结构
话语、符号性行动和情感
新闻媒体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从勒庞到布鲁默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社会结构与情感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涂尔干视角
新兴意识形态和革命
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
涂尔干理论传统评价
占德斯通的国家崩溃理论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组织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社会运动
生产方式和现代化道路
生产关系和农民革命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上)
民族国家和社会运动
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运动
国家中心视角的兴起
斯考契波及其革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发展
寡头政体现代化和革命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下)
曼恩理论思想概要
国家在西方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两方工人运动的发展
认同感与社会运动
第八章 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搭便车理论
对搭便车理论的评论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第九章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
现代社会运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我的评判
资源动员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
框架分析理论
文本决定论
集体行动形式库
文化对社会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社会结构、文化和集体行动
第十一章 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
组织、网络和社会运动动员
顾尔德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的研究
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
国家和社会运动动员结构
组织和空间环境的关系
梯利对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的分析
内在动员结构和外在动员结构
第十二章 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
传媒方式就是信息
传媒内容才是信息
西方的媒体、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
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第十三章 展望和总结
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
新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社会
全球性社会运动
中国集体行动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要点
变迁、结构、话语——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视角
国家社会关系和西方集体抗争行为的制度化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理论和经验切入点
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 · · · · · (收起)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论: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社会学研究方法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理论
美国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政治机会结构
运动动员结构
话语、符号性行动和情感
新闻媒体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从勒庞到布鲁默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社会结构与情感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涂尔干视角
新兴意识形态和革命
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
涂尔干理论传统评价
占德斯通的国家崩溃理论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组织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社会运动
生产方式和现代化道路
生产关系和农民革命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上)
民族国家和社会运动
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运动
国家中心视角的兴起
斯考契波及其革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发展
寡头政体现代化和革命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下)
曼恩理论思想概要
国家在西方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两方工人运动的发展
认同感与社会运动
第八章 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搭便车理论
对搭便车理论的评论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第九章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
现代社会运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我的评判
资源动员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
框架分析理论
文本决定论
集体行动形式库
文化对社会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社会结构、文化和集体行动
第十一章 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
组织、网络和社会运动动员
顾尔德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的研究
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
国家和社会运动动员结构
组织和空间环境的关系
梯利对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的分析
内在动员结构和外在动员结构
第十二章 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
传媒方式就是信息
传媒内容才是信息
西方的媒体、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
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第十三章 展望和总结
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
新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社会
全球性社会运动
中国集体行动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要点
变迁、结构、话语——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视角
国家社会关系和西方集体抗争行为的制度化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理论和经验切入点
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些研究中国媒体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媒体之所以容易偏离体制轨道,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新闻报道面太狭窄,其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Le1994a; Zhao and Shen1993)。问题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媒体的报道面的确极其狭窄,其内容也与社会现实距离甚远,但这种报道却是在广大记者毫无良心负担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当新闻报道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宽时,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才开始对已经放宽了的限制变得不耐烦起来。基于我自己长期阅读和收视美国与中国主流媒体的经历,我有这么一个感觉:美国宪法保障下的言论自由度的确比中国要大很多、但美国主流媒体的记者在编写新闻时会自觉地把自己限制在宪法空间中的一块较小的区域。相比而言,中国记者的言论空间要小许多,但他们中的某些人不但会把所有的空间用足,还要通过打“擦边球”等手段不断扩大已有的空间。因此,中国新闻除了不可能有鼓吹推翻政府(美国事实上也很少有这样的新闻)和直接攻击政府最高领导的文章之外,它的负面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会超过美国。美国新闻对安然公司垮合的报道基本上是限于发生什么事情、产生什么后果、谁被诉讼或者逮捕,等等。如果这样大的事情发生在中国,除非政府出面干涉,那些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来挖掘该公司腐败原因的文章肯定就会接踵而来。芝加哥地区2004年一个夜总会发生火灾后烧死了许多人。几天后,媒体揭露,这家夜总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照营业状态,并且夜总会老板与芝加哥市长戴立是好友。芝加哥政治以腐败著称,我一直以为这件新闻将会给戴立王朝带来一定的冲击(戴立父子在芝加哥几十年来长期执政,因此人们把芝加哥市戏称为戴立王朝)。事实是,此后媒体对这一大火事件的报道突然停止,我们甚至不知道该事件最后是如何处置的。 相反于美国媒体的就事论事,中国记者几乎全是天生的社会学家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问题,他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
相比之下,虽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质量上有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巨大进步但我们却没有能建立一个相应的能为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正处于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所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共识。西方列强在19世纪用炮火轰开国门后,中国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走上改革和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制后,孔孟哲学作为中国核心价值观失去了制度依托(孔孟哲学与基督教不同,即使是在政教分离的今天,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中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其背后有着教会和教堂的组织制度的支持。孔孟哲学在科举制被废除后以及宗族势力垮台后,就失去了制度性支持)。再加上五四之后对“孔家店”的长期讨伐,在今天的中国,孔孟文化最多在非政治性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有痕迹。20世纪的中国在一个不断激进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列宁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的几十年里,一个以列宁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在19世纪开始出现的核心价值危机问题似乎得到解决。但是,列宁主义的中国虽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但却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再加上一场“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不得不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中国却没有能在这条致富的道路上同时树立起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核心价值。这种现状加剧了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犯罪上升、贪污腐败、道徳沦丧等社会问题,加强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感受,导致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包括记者)在许多基本价值观上缺乏共识。中国媒体和公共舆论在面对王斌余杀人案时所发出的言论仅仅是这一现象的冰山一角。当然,在目前的中国,国家和媒体的关系并不是很坏。虽然国家精英和传媒从业人员之间缺乏一种意识形态性的价值认同,在繁荣的经济和市场化的媒体下,国家精英和媒体从业人员有着一个共同的基于经济利益的认同。因此在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清华社会学讲义(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社会分层十讲》《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三版)》《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二版)》
等
。
喜欢读"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笔记与感想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赵鼎新先生,先后于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就读生物学,并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又在麦吉尔大学转而攻读社会学,或者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后研究完成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并于2008年晋升为终生教授。 1.全书的基本问题、整体...
(展开)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习题集
第一章 导论: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社会学研究方法 (1)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有什么异同? 所谓集体行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所谓社会运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展开)


> 更多书评 3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9.3分 1540人读过
-
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7)9.7分 96人读过
-
浙江大学出版社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 (🦉的瓦涅密)
- #打造靠谱的启蒙书单# (相风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5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Laevatein 2012-03-06 23:17:07
第二版,无条件收
32 有用 小清30年 2014-01-15 23:25:04
考研时,翻看一位考社会学的研友的书偶然读到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尤其是讲方法论,那一部分不少内容给我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赵鼎新大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社会科学研究压根不是汪丁丁和汪晖那种车轱辘话重复一遍又一遍的做法。
9 有用 默雨 2019-01-27 20:36:09
某之向度內, 無可逾者也。
83 有用 青(求己) 2013-12-01 20:34:04
不知道怎么搞得,觉得第二版没第一版读着带劲,我想第二版比第一版新的地方就在于添了不少学生的例子,顺带还黑了很多人~另,我建议说要想突破西方理论的人好好看一看这本书,仔细看看这本书,在你英文还不够好的时候~
21 有用 PooomBooom 2019-04-04 18:19:23
这本书的老版大概是我读的次数最多的社科著作,新版入手之后又读了一遍,再次感叹,老赵真的是个脑子极其清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