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老师悦读研讨课感想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诠释?首先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直接套用西方既定的理论,概念虽然表面上似乎说的通,但是本质上是缺乏解释力的,这种似通的现象也和西方社会学研究最初就持有的世界性视野相关。其次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本土化研究”,从这个“化”字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的信息,首先“化”本身是承认西方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将其进行符合中国本土改造,其次在研究理路上,很容易因为民族情感而具有中西文化二元化概念性对立比较的倾向,而最终的结果,或许也只能是研究对象或者研究方式上的本土化,就有如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把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型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框架结构,这种分类感情性的多寡与工具性的强弱对立起来,在中国社会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是缺乏解释力的。
我理解翟学伟老师在做的,其实是一种本土性研究,“性”与“化”一字之差,但是在思路上却有由内与自外的天壤之别,就是从中国社会问题为起点,探究适合的方式,进行自身的研究,从而将现象进行提炼成为理论的高度,甚至不必成为精确概念,作为现有学科体系中的一个补充,与西方研究进行交汇。正如课上老师提到的,这种研究一定不是以国界民族而分而是以社会现象的培育土壤而划分的,就算在美国,一个熟人组成的乡村表现出的社会现象,中国本土研究的理论是否会比许多建立在城市观察上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更有解释力呢?我想这犹未可知。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中国社会的本土性研究,我们似乎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答案,但是却似乎不够透彻,从我本专业角度尤其是先秦史来进行探讨似乎很有必要。遍查所有文明的起源,几乎无一不是从宗教开始的,这种宗教往往来自于原始的恐怖情绪,并且会成为神权和统治权合一的政权合法性的工具,商朝的“帝”的观念就是如此。但是之后的“周武革命,有所损益”却为中国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理性和道德的因素,周朝为了解决自己的统治合法性问题,简化了帝的形象,抽象出一个道德性的天的概念,称“道德上帝”。这种道德性成为人的自觉性的源头,从而成为人文精神的起源,经过春秋时期孔子,思孟学派的相继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起源于天,却向下沉淀至人性内化,人需要遵守琐碎的礼的锤炼,以绝对精神“仁”为核心向内探求无止境的道德世界,同时又向外推,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行上升扩散循环的场。相比于西方外向超越而形成宗教,每个人都要遵守上帝规定的法则的情况,中国人所要遵守的礼,是无止境的日常仪节,故而这一过程既是“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又是“任重道远”,并且礼的实践一定是因人而异,实质需要个人在礼的磨砺中把握尺度感,培养个人价值自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异化之后,就使得古至今的政策执行充满了诠释空间而充满张力。而体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天人合一的连续统,也处处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出现时边界的模糊以及关系的可推延性。所以回看我们历史的源头,我们社会的问题的特殊性从最初精神价值形成就出现的,本土性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而我们最喜欢询问的“我们应当走向何处”的问题,答案似乎也并不那么困难,现代化不应该等于西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而现代化本身也不应该是一个范式,而应该是一些元素,譬如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理性的遵守,中国的价值体系是超越西方的,西方宣扬自由,平等,人权,但是其形容仍然是“self-evident”不言自明,最终的归宿仍然是神,而中国却可以在没有灵魂的情况下做到不朽,从而积极肯定人的价值而促使每个人从内而外激发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这无疑是可以和现代性精神对接的。(这里我还没有想好,真的存在这样的因素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否本身又是一轮文化混乱,但是至少可以明白的是我们的文化脉络是拥有在现代社会的活跃的有潜力的精神空间的)。同样在社会学领域,我们仍然可以以中国本土性研究,做出在原有科学性社会学框架内的理论体系的成果。
一学期的悦读研讨课上完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自己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已经不自觉的沿着分类、递进的逻辑线进行,就好比我们在课上讨论,认为面子和人情在中国人的使用语境中有很大的重叠性,两者的差别的时候,一位同学提出的“人情是面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说法,无疑击中了每一个人的舒适区,被大家广泛地认同,没错,在现象层面,如果两个人之间有人情存在,一定会至少“敷衍面子”,而不是“撕破面子”,但是如果一个人有面子,并不代表着两个人的互动能够达到人情的地步。但是我们在进行理论性提炼的时候,仍然倾向于选择线条式的方法,无疑是不合理的。对于我自己来说,之前在选修胡翼青老师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时经由其推荐,阅读了几本翟老师的书籍,被深深折服。当时也写了一些评论,书评中针对翟老师在《面子,人情,关系网》一书中提出的“自家人”群体概念做了一个辨析,翟老师对“自家人”是这样诠释的:“由家族引申出的自家人群体是家庭向社会的迁移,也是从隶属群体像参照群体的参照群体的过渡,所谓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不以自己所处的群体作为划分自家人的依据,而是依照心理上哪一认同群体的认同为标准” 当时我认为这样的诠释或许更为倾向于描述这一群体的伸缩性特征,但是忽视了其先定性与稳定性,虽然说人情浇薄,但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自家人群体的伸缩性仍然有其弹性范围,我认为自己在这里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也是和老师在书中提到自家人的一体特征相吻合。但是之后我的解决办法确实试图将自家人群体分类,将其分为核心血缘群体和边际群体,认为核心血缘群体是具有稳固性更多于伸缩性的。但是现在回想,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呢?还是说在连续统的基础下,稳固性的表现与否,其实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界限?比如说恩人应该放在哪个群体中,是将他作为拟血缘关系放在核心群体之中,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否这种拟态血缘关系可以舍弃?而在另外的场景中,我们分出界限的另一边似乎反而更加稳固。
我在这里还是想说相比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翟老师的本土性研究似乎是易懂的,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基模,但是真正上升的理论性的思考,就很容易坠入形式逻辑的窠臼,真正理解它仍然需要更刻意和自觉的训练,这也是自己之后的阅读打算,希望能够借由这节课读过的翟老师的书,先将从费孝通,许烺光到杨国枢,黄光国的本土研究进行通读,再阅读翟老师书籍中屡次进行对比而提到的譬如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米德的《心理自我和社会》等西方社会学研究著作,并以此入手进行西方社会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了解,以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本土性社会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此门研讨课的作业要求发布较迟,彼时已经临近考试周,故遗憾无法写出一篇高质量论文作以学术研究,仅仅写下自己上课的感想与心得,同时亦期待后续能够继续与翟老师多多交流,聆听教诲。
我理解翟学伟老师在做的,其实是一种本土性研究,“性”与“化”一字之差,但是在思路上却有由内与自外的天壤之别,就是从中国社会问题为起点,探究适合的方式,进行自身的研究,从而将现象进行提炼成为理论的高度,甚至不必成为精确概念,作为现有学科体系中的一个补充,与西方研究进行交汇。正如课上老师提到的,这种研究一定不是以国界民族而分而是以社会现象的培育土壤而划分的,就算在美国,一个熟人组成的乡村表现出的社会现象,中国本土研究的理论是否会比许多建立在城市观察上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更有解释力呢?我想这犹未可知。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中国社会的本土性研究,我们似乎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答案,但是却似乎不够透彻,从我本专业角度尤其是先秦史来进行探讨似乎很有必要。遍查所有文明的起源,几乎无一不是从宗教开始的,这种宗教往往来自于原始的恐怖情绪,并且会成为神权和统治权合一的政权合法性的工具,商朝的“帝”的观念就是如此。但是之后的“周武革命,有所损益”却为中国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理性和道德的因素,周朝为了解决自己的统治合法性问题,简化了帝的形象,抽象出一个道德性的天的概念,称“道德上帝”。这种道德性成为人的自觉性的源头,从而成为人文精神的起源,经过春秋时期孔子,思孟学派的相继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起源于天,却向下沉淀至人性内化,人需要遵守琐碎的礼的锤炼,以绝对精神“仁”为核心向内探求无止境的道德世界,同时又向外推,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行上升扩散循环的场。相比于西方外向超越而形成宗教,每个人都要遵守上帝规定的法则的情况,中国人所要遵守的礼,是无止境的日常仪节,故而这一过程既是“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又是“任重道远”,并且礼的实践一定是因人而异,实质需要个人在礼的磨砺中把握尺度感,培养个人价值自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异化之后,就使得古至今的政策执行充满了诠释空间而充满张力。而体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天人合一的连续统,也处处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出现时边界的模糊以及关系的可推延性。所以回看我们历史的源头,我们社会的问题的特殊性从最初精神价值形成就出现的,本土性研究就显得顺理成章。而我们最喜欢询问的“我们应当走向何处”的问题,答案似乎也并不那么困难,现代化不应该等于西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而现代化本身也不应该是一个范式,而应该是一些元素,譬如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理性的遵守,中国的价值体系是超越西方的,西方宣扬自由,平等,人权,但是其形容仍然是“self-evident”不言自明,最终的归宿仍然是神,而中国却可以在没有灵魂的情况下做到不朽,从而积极肯定人的价值而促使每个人从内而外激发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这无疑是可以和现代性精神对接的。(这里我还没有想好,真的存在这样的因素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否本身又是一轮文化混乱,但是至少可以明白的是我们的文化脉络是拥有在现代社会的活跃的有潜力的精神空间的)。同样在社会学领域,我们仍然可以以中国本土性研究,做出在原有科学性社会学框架内的理论体系的成果。
一学期的悦读研讨课上完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自己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已经不自觉的沿着分类、递进的逻辑线进行,就好比我们在课上讨论,认为面子和人情在中国人的使用语境中有很大的重叠性,两者的差别的时候,一位同学提出的“人情是面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说法,无疑击中了每一个人的舒适区,被大家广泛地认同,没错,在现象层面,如果两个人之间有人情存在,一定会至少“敷衍面子”,而不是“撕破面子”,但是如果一个人有面子,并不代表着两个人的互动能够达到人情的地步。但是我们在进行理论性提炼的时候,仍然倾向于选择线条式的方法,无疑是不合理的。对于我自己来说,之前在选修胡翼青老师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时经由其推荐,阅读了几本翟老师的书籍,被深深折服。当时也写了一些评论,书评中针对翟老师在《面子,人情,关系网》一书中提出的“自家人”群体概念做了一个辨析,翟老师对“自家人”是这样诠释的:“由家族引申出的自家人群体是家庭向社会的迁移,也是从隶属群体像参照群体的参照群体的过渡,所谓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不以自己所处的群体作为划分自家人的依据,而是依照心理上哪一认同群体的认同为标准” 当时我认为这样的诠释或许更为倾向于描述这一群体的伸缩性特征,但是忽视了其先定性与稳定性,虽然说人情浇薄,但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自家人群体的伸缩性仍然有其弹性范围,我认为自己在这里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也是和老师在书中提到自家人的一体特征相吻合。但是之后我的解决办法确实试图将自家人群体分类,将其分为核心血缘群体和边际群体,认为核心血缘群体是具有稳固性更多于伸缩性的。但是现在回想,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呢?还是说在连续统的基础下,稳固性的表现与否,其实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界限?比如说恩人应该放在哪个群体中,是将他作为拟血缘关系放在核心群体之中,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否这种拟态血缘关系可以舍弃?而在另外的场景中,我们分出界限的另一边似乎反而更加稳固。
我在这里还是想说相比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翟老师的本土性研究似乎是易懂的,因为作为中国人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基模,但是真正上升的理论性的思考,就很容易坠入形式逻辑的窠臼,真正理解它仍然需要更刻意和自觉的训练,这也是自己之后的阅读打算,希望能够借由这节课读过的翟老师的书,先将从费孝通,许烺光到杨国枢,黄光国的本土研究进行通读,再阅读翟老师书籍中屡次进行对比而提到的譬如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米德的《心理自我和社会》等西方社会学研究著作,并以此入手进行西方社会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了解,以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本土性社会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此门研讨课的作业要求发布较迟,彼时已经临近考试周,故遗憾无法写出一篇高质量论文作以学术研究,仅仅写下自己上课的感想与心得,同时亦期待后续能够继续与翟老师多多交流,聆听教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