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人生之道

吴军老师的书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之前已经拜读过《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内容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科学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已受益匪浅。特别是三册的《文明之光》,我只能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因此,当《大学之路》预售时,毫不犹豫的下了订单。
阅读《大学之路》,仿佛置身于书香校园,漫步在历史长河中,目睹着千年来的大学变迁。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纽曼、洪堡,从吉尔曼、艾略特到中国的蔡元培、梅贻琦;从风景如画的牛津、剑桥,到美国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如沐春风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与对话。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本升学指南,或者子女教育指南,也不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大全。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关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如何选择和接受教育的书。
作者首先介绍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提炼了什么是“好的大学”;又着重分析了两种现代大学的模式——即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还把自己堪称范本的十余年的大学之路娓娓道来,让人认识到作者的功成名就并非运气,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虽然作者也介绍了英国剑桥和牛津两所老牌大学的学院制度,但由于作者本人及其身边大部分亲朋友好都是美国名校毕业,因此作者主要介绍了美国十二所顶级私立大学,让读者特别是打算申请这些大学的学生和家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这些顶尖名校的风采和教学特色,了解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校园管理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情况。当然,作者也分析了美国名牌私立大学在录取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也对中国学生申请这些大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作者介绍的这十二所美国顶级私立大学,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还有着传奇的发展经历程。虽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这些大学的教学特色和招生要求,但也穿插了介绍了与这些大学相关的杰出人物、优秀思想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贡献,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大学所培养的追求自由民主、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普世精神和价值观。
即使对我这种已经远离大学教育、而谈子女大学教育也尚早的人来说,也从本书中学到很多东西,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有了很多思考,也对自己当年从不奢想的美国一流名校有了认识。比如,美国的很多大学本科教育不限定专业,或者转换专业也非常容易;在本科课程设置上,不论什么专业,通常既要学习人文类课程,也要学习理工类课程,而不像中国的大学,不仅限定死了专业,对文科学生也不会开设理工类课程。比如,为什么在注重民主和公平正义的美国,其顶级私立名校对亚裔学生的录取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歧视?作者分析到,其中一个原因是,是亚裔很少捐款,而这些私立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捐款,特别是校友捐款。如果录取的学生不能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你很难要求学校为这类学生奉献更多。比如,作者介绍的十二所大学中有不少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哈佛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3500多门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而唯一对所有学生提出要求的只有一门,即写作课。哈佛认为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人一辈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实美国好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包括作者在内,都具有非常优秀的写作能力。相比人文学科,科学研究更难被普通人了解和掌握,所以更需要好的写作能力,来展示学术成果和工作成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需要科学家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在这方面,吴军老师就是楷模。在《文明之光》中,吴老师将高深难懂的希格斯波色子做了很好的解释。再比如,作者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的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这顿时让我想起了与单位一位领导前辈就其女儿选择大学专业时的对话。的确,当有条件时,我们的下一代不应走我们的畸形教育之路,而更应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去找到合适TA的大学和专业,并一直走下去。
我想,如果能在大学时期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至少自己会在那时更加广泛的涉猎各类知识,而不是狭隘的局限在人文和经济领域,也会在自己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上做好规划。虽然已不可能重拾大学之路,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起点人很多、很拥挤,但是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阅读《大学之路》,仿佛置身于书香校园,漫步在历史长河中,目睹着千年来的大学变迁。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纽曼、洪堡,从吉尔曼、艾略特到中国的蔡元培、梅贻琦;从风景如画的牛津、剑桥,到美国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如沐春风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与对话。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本升学指南,或者子女教育指南,也不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大全。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关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如何选择和接受教育的书。
作者首先介绍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提炼了什么是“好的大学”;又着重分析了两种现代大学的模式——即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还把自己堪称范本的十余年的大学之路娓娓道来,让人认识到作者的功成名就并非运气,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虽然作者也介绍了英国剑桥和牛津两所老牌大学的学院制度,但由于作者本人及其身边大部分亲朋友好都是美国名校毕业,因此作者主要介绍了美国十二所顶级私立大学,让读者特别是打算申请这些大学的学生和家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这些顶尖名校的风采和教学特色,了解这些学校在办学理念、校园管理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情况。当然,作者也分析了美国名牌私立大学在录取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也对中国学生申请这些大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作者介绍的这十二所美国顶级私立大学,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还有着传奇的发展经历程。虽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这些大学的教学特色和招生要求,但也穿插了介绍了与这些大学相关的杰出人物、优秀思想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贡献,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大学所培养的追求自由民主、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普世精神和价值观。
即使对我这种已经远离大学教育、而谈子女大学教育也尚早的人来说,也从本书中学到很多东西,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有了很多思考,也对自己当年从不奢想的美国一流名校有了认识。比如,美国的很多大学本科教育不限定专业,或者转换专业也非常容易;在本科课程设置上,不论什么专业,通常既要学习人文类课程,也要学习理工类课程,而不像中国的大学,不仅限定死了专业,对文科学生也不会开设理工类课程。比如,为什么在注重民主和公平正义的美国,其顶级私立名校对亚裔学生的录取却存在较为明显的歧视?作者分析到,其中一个原因是,是亚裔很少捐款,而这些私立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捐款,特别是校友捐款。如果录取的学生不能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你很难要求学校为这类学生奉献更多。比如,作者介绍的十二所大学中有不少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哈佛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3500多门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而唯一对所有学生提出要求的只有一门,即写作课。哈佛认为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人一辈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实美国好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包括作者在内,都具有非常优秀的写作能力。相比人文学科,科学研究更难被普通人了解和掌握,所以更需要好的写作能力,来展示学术成果和工作成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需要科学家将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在这方面,吴军老师就是楷模。在《文明之光》中,吴老师将高深难懂的希格斯波色子做了很好的解释。再比如,作者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的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这顿时让我想起了与单位一位领导前辈就其女儿选择大学专业时的对话。的确,当有条件时,我们的下一代不应走我们的畸形教育之路,而更应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去找到合适TA的大学和专业,并一直走下去。
我想,如果能在大学时期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至少自己会在那时更加广泛的涉猎各类知识,而不是狭隘的局限在人文和经济领域,也会在自己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上做好规划。虽然已不可能重拾大学之路,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起点人很多、很拥挤,但是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