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评

在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快速阅读,信息的接受也倾向于简洁、易读。在知乎上,越来越觉得一个倾向,人们对于知识本身的摄取是零碎的、间隔、不成体系。而真正要了解一门学科,真正做学问,是需要静下心、俯下身慢慢做的。他人的赞誉也好,贬低也罢,只能作以参考,自身的成长比众人的追捧重要的。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同一层级的众人的肯定,是很容易产生自我膨胀的感觉,因而忽视自己本身的位置的。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感觉,我想要重新开始看教材了。其他书籍,包括许多名家而言,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的观点,而不是全局性的思考。我看到许多朋友,仅仅依赖于某一名人的只言片语奉为经典,其实更多的是一叶障目罢了。 本书所要涉及的内容,从个人思维上的归因偏差,到社会关系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与他人建立各种关系,最后谈到在司法、临床和更加广阔的社会发展的应用。在个人思维上,大抵上与决策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自我服务型偏见、首因效应、基本归因错误等等,而后谈到行为和态度互相影响的关系,然后是社会对我们本身的影响,从众、说服、他人在场影响、社会倦怠和群体极化。之后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喜欢、厌恶,爱与攻击,自私与利他,刻板印象和旁观者效应。以及人们如何解决和化解冲突。系统的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知识内容。 在本书中,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作者讨论的这几个内容: 1.后见之明:人们往往拥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聪明”。这也许来自自我服务性偏差。而在思维上,因为在事前确定许多信息中哪一个是有效的是很困难的,而在事后,根据结果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它们,所以人们往往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感觉。这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思维的能力,面对未知时,我们不一定比当事人强到哪里去。这也许就是许多朋友“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原因了。 2.学科的多层次解释: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只是人们的精力有限,只能专注于某一学科中。而各个学科对于相同问题的解释通常也并不全面,是互相补充的。基础学科里物理学位于底端,其上是生物学,然后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之后是文学、哲学和神学这些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层级联系,能够解释不通层面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名人名言,也许正是为了将这个观点挖掘出来,以互相参照的形式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我非常欣赏和在学习的地方。 3.自我妨碍:人们有时害怕自己全力以赴也无法取得成功,因此潜意识制造一些理由和借口——主观或客观——来逃避这种失败带来的对自尊的伤害。这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想,那些学习好的有什么了不起,我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够赶上他们。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妨碍。将成绩不好归因于自己的懒惰,以逃避责任。这一点,非常引以为戒,当我们不想努力时,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自我妨碍?拖延症呢?特别是在面对社会成就中,拖延症不努力的局面,是不是有自我妨碍的成分,我想是有的。 4.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谁为主:简单的讲,在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中,首因效应起到关键作用,在没有充分时间间隔,即时反馈的情况下近因效应是主导因素。这能够解释在《我是歌手》舞台上,明星为什么偏爱最后一个号码7号,即时反馈的状况,对近因有利;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辩论赛场上,总结陈词时后发言的四辩选手更加有利了。所以,近因效应是短期效益,首因效应是长期效益。
而这个原因也许是跟人们的记忆有关,在短时间内,近因效应中最后发言的人当然更能让人回忆起来;而在长时间中,人们能够回忆的最初的情景往往比较多,所以首因效应就变得举足轻重了。 5.登门槛效应:先让对方帮一个小忙,使得对方做出承诺,然后再请对方帮一个大忙,会增加对方帮助的概率。记得大学时,一个学妹让我帮忙提东西,然后说不介意送我到那里吧,然后到了地方说不介意借我点钱打车吧?这也是一个并不明显的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承诺的尊重,因此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没料到这义务在变化,迫于最初的承诺,而不断付出的状况。与另一个方法:先提一个很大的要求,对方不同意,然后提一个小要求。这种方式更倾向于谈判和关系更加紧张的状况下使用,而登门槛效应是普适的,使对方做出承诺的环节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们的关系不好,登门槛效应反而不如另一个方式好用了。 6.纯粹他人在场的影响:他人在场能够使得熟练的技能得到加强,使得不熟练的技能和需要高精度控制的智力活动受阻。这提醒我们,在他人在场时,什么样的状况对于我们有利。他人在场对于简单的体育比赛更加有利,如长跑等等,但是对于足球、篮球等需要一定配合的运动却不见得是有利的,所以有时候主场作战未必就一定有利。而在各种比赛中,如果是需要脑力参与的,如果你非常熟练,那么对你有利,如果不熟练,那么很可能让你发挥失常。
这一条可以用在选择是否参加对方提出的比斗,对于决策还是蛮有帮助的。 7.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这是两个用来解释为何行动会影响人的态度的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行为与态度的不协调导致了人们的紧张和焦虑感,因此会调节一方来适应另一方。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我们对于情景或信息模糊时,会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然后得出结论纠正自己的态度。 目前似乎认知失调理论比较占据优势,但自我知觉理论的解释更加简洁。但认知失调理论无法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也无法解释行为与态度有微小偏差时,人的不安感消除,但态度还是变化的状况;也不能解释要求人们做鬼脸和笑脸这些与态度没有相悖的举动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而自我知觉理论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8.对公正的讨论:作者讨论了一部分这个问题,这让我们思考,按劳分配方式是一种公正的分配方式吗?如果是的,那对于弱者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人道主义本身就是对于弱者的帮助,如果我们放弃了人道,那么这样的世界还是公正的世界吗?答案是,是的。 公正与人道本身就是两个概念,绝对公正的世界里没有人道,也没有对弱者的同情。这迫使我们思考,是不是对于社会而言,公正只是作为一个决策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存在。而张口闭口公正的人们,其实也容易走向歧途?有的人因为运气不好而命途多舛,这并非他自己的错误,我们该不该给予同情和帮助。如果公正者来回答,不,因为是他自己选择的原因。这让我们想起人们对于某些存在主义者的批评,如果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的后果,那势必会推出一个不人道的结论,即不幸的人们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成系统的思想套路,也让我见识到一本好的教材是什么样的。天朝的教科书看了这么久,才明白为何总是被人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