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

《圆觉经》这本书看了3遍,因为看一遍看不懂。
金刚藏菩萨问:世尊,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如果众生本来就有诸种无明,佛又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假如十方凡夫本来就能成就佛道,后来才升起无明,那么一切佛又是何时升起的烦恼呢?(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挺好的问题,佛祖你就直截了当告诉我们嘛。佛祖不。他老人家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是什么逻辑呢?问的是“成佛和无明”,回答的是“轮回和圆觉”——我觉得佛祖压根认为我们这些还没脱离轮回的家伙,来问成不成佛(圆满觉悟)的问题,说了我们也不理解。所以他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是:“不是正确的问题”(“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看不懂,起先让我很是懊恼。后来我觉得,看不懂也正常。佛祖的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幼儿期,你看西方有希腊智慧,东方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什么哲学啊、宗教啊、科学啊、艺术啊,都搀和在一起,,要抽丝剥茧,当然难啦!
以佛教为例。
佛教本来就是宗教,但它也讲科学。佛祖认为人是“四大合和”的产物,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死了这些元素又都回归自然。人从无中来,还回无中去,所以我们不必执着这个虚无的“我”。这就是对物质世界的现实体认,还蛮科学的。
而上面举的例子,问的是终极的哲学问题,回答却包含了极其文学的方式。除了玄妙抽象的回答,佛祖还开恩用了一个比喻:如同熔炼金矿,金不是经熔炼才有的,但既然已经炼成金,就不会再变为矿石。金经历无穷尽的时间,金的本性不变,不应该说它原本不存在。如来的圆觉心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这下才总算看懂了。无明和佛道,自始至终都是相伴相生,去掉无明,每个人就都可以得到圆觉真金!是比喻,让我看懂了佛祖思想的究竟。
再看人类早期文明中古老的神话故事。神话说神女和猿猴相爱了,一个代表善良文明美丽,一个代表邪恶野蛮丑陋,他们生下的人类就继承了两种特点,有的像神女多些,有的像猿猴多些。——想到人类的遗传基因就是由两组不同的基因链绞合而成,这个神话是多么正点。
当然,随着人类的发展,早期糅合在一起的文明逐渐精细化为各类学科,大体可以划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类。
高晓松认为,科学与人文是此起彼伏、交替发展的。比如工业大革命时期,科学飞速发展,人文就蛰伏不前。又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突飞猛进,科学则处于停滞。科学发展导致战争动不动死上千万人,科学就傻眼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啊?于是人文就又开始快步前进。这种交替发展的频率正在加速,所以虽然现在是信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但高晓松认为在他有生之年还是可以看到人文的再次复兴。
以上是高晓松的历史观。这启发了我:读了一些书,要学会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不断修正。
我所琢磨出来的世界观,是这样的:整个世界都在大融合,而每个个体都会更独立。
先说大融合。
延续高晓松的观点,科学和人文交替发展,它们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那么最终呢?杨振宁说:“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哲学和宗教,正是人文的范畴。而我所理解的“终点”,就是融合为一体的状态。
这种融合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显而易见。
比如中医和西医。西医讲究科室,什么眼耳鼻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童科,放射科血液科肿瘤科,都是把人体分割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讲究辨证施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什么病都可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看出征兆,舌头啦、脉搏啦、气息啦。有科学家比喻中医和西医是从山的两面开始爬,最终登上的山顶会是一个。听说西方正在研究曾经不屑一顾的中医经络图,结果发现经络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金融。美国从分业经营最终走向混业经营,而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语言。专家们一直在呼吁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大融和,语言的大融合势不可挡。
还有我们身边最直观的证据。曾经电话是用来通讯的,MP3是用来听歌的,相机是用来拍照的,电脑是用来上网的,电视是用来收视的,收音机是用来收听的,可是现在,统统可以用一个手机搞定!
再比如生物物种。每天都有不可计数的动植物物种在灭绝,曾经地球上万类霜天竞自由,但现在人类已经一统天下。
我不由遐想,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界会保留下最具竞争力的物种,以使资源配置朝最优化方向发展。那么最终呢?
宇宙如此浩渺,会不会优胜劣汰的游戏在整个宇宙上演?每个星球都得到大一统后,必然推动科技进步,然后把竞争导向宇宙的级别?就像火箭的助推器,一级递送一级,不断向前,最终会不会形成宇宙的大融合?
再说个体的独立。
人们发现用高倍显微镜看到的微观世界,同用高倍望远镜看到的宏观世界,是如此相似。微观层面,电子绕着原子飞速旋转;宏观层面,行星绕着恒星飞速旋转。当电子消耗完能量就会降落轨道,导致元素衰变,当恒星燃烧殆尽,就将衰变为中子星或白矮星或宇宙的尘土。一样的球体,一样的运动方式,用相同的照片列示,普通人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再看植物,每一片叶子的主干和叶脉的图样,同这棵树的主干与枝干的图样是如此相似。而动物,无论从个体上提取哪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个体。
从以上的事实我得出的结论是:万物皆备于我。而世界的大融合,也升级了个体的能力。古人若是来今,必会感叹我们人人都有千里眼、顺风耳和风火轮。
万物皆备于我,我与万物为一,或者,就是本书“圆满觉悟”的境界,也是世界大融合的终极目标。
金刚藏菩萨问:世尊,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如果众生本来就有诸种无明,佛又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假如十方凡夫本来就能成就佛道,后来才升起无明,那么一切佛又是何时升起的烦恼呢?(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挺好的问题,佛祖你就直截了当告诉我们嘛。佛祖不。他老人家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是什么逻辑呢?问的是“成佛和无明”,回答的是“轮回和圆觉”——我觉得佛祖压根认为我们这些还没脱离轮回的家伙,来问成不成佛(圆满觉悟)的问题,说了我们也不理解。所以他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是:“不是正确的问题”(“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看不懂,起先让我很是懊恼。后来我觉得,看不懂也正常。佛祖的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幼儿期,你看西方有希腊智慧,东方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什么哲学啊、宗教啊、科学啊、艺术啊,都搀和在一起,,要抽丝剥茧,当然难啦!
以佛教为例。
佛教本来就是宗教,但它也讲科学。佛祖认为人是“四大合和”的产物,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死了这些元素又都回归自然。人从无中来,还回无中去,所以我们不必执着这个虚无的“我”。这就是对物质世界的现实体认,还蛮科学的。
而上面举的例子,问的是终极的哲学问题,回答却包含了极其文学的方式。除了玄妙抽象的回答,佛祖还开恩用了一个比喻:如同熔炼金矿,金不是经熔炼才有的,但既然已经炼成金,就不会再变为矿石。金经历无穷尽的时间,金的本性不变,不应该说它原本不存在。如来的圆觉心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这下才总算看懂了。无明和佛道,自始至终都是相伴相生,去掉无明,每个人就都可以得到圆觉真金!是比喻,让我看懂了佛祖思想的究竟。
再看人类早期文明中古老的神话故事。神话说神女和猿猴相爱了,一个代表善良文明美丽,一个代表邪恶野蛮丑陋,他们生下的人类就继承了两种特点,有的像神女多些,有的像猿猴多些。——想到人类的遗传基因就是由两组不同的基因链绞合而成,这个神话是多么正点。
当然,随着人类的发展,早期糅合在一起的文明逐渐精细化为各类学科,大体可以划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类。
高晓松认为,科学与人文是此起彼伏、交替发展的。比如工业大革命时期,科学飞速发展,人文就蛰伏不前。又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突飞猛进,科学则处于停滞。科学发展导致战争动不动死上千万人,科学就傻眼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啊?于是人文就又开始快步前进。这种交替发展的频率正在加速,所以虽然现在是信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但高晓松认为在他有生之年还是可以看到人文的再次复兴。
以上是高晓松的历史观。这启发了我:读了一些书,要学会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不断修正。
我所琢磨出来的世界观,是这样的:整个世界都在大融合,而每个个体都会更独立。
先说大融合。
延续高晓松的观点,科学和人文交替发展,它们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那么最终呢?杨振宁说:“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哲学和宗教,正是人文的范畴。而我所理解的“终点”,就是融合为一体的状态。
这种融合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显而易见。
比如中医和西医。西医讲究科室,什么眼耳鼻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童科,放射科血液科肿瘤科,都是把人体分割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讲究辨证施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什么病都可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看出征兆,舌头啦、脉搏啦、气息啦。有科学家比喻中医和西医是从山的两面开始爬,最终登上的山顶会是一个。听说西方正在研究曾经不屑一顾的中医经络图,结果发现经络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金融。美国从分业经营最终走向混业经营,而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语言。专家们一直在呼吁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大融和,语言的大融合势不可挡。
还有我们身边最直观的证据。曾经电话是用来通讯的,MP3是用来听歌的,相机是用来拍照的,电脑是用来上网的,电视是用来收视的,收音机是用来收听的,可是现在,统统可以用一个手机搞定!
再比如生物物种。每天都有不可计数的动植物物种在灭绝,曾经地球上万类霜天竞自由,但现在人类已经一统天下。
我不由遐想,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界会保留下最具竞争力的物种,以使资源配置朝最优化方向发展。那么最终呢?
宇宙如此浩渺,会不会优胜劣汰的游戏在整个宇宙上演?每个星球都得到大一统后,必然推动科技进步,然后把竞争导向宇宙的级别?就像火箭的助推器,一级递送一级,不断向前,最终会不会形成宇宙的大融合?
再说个体的独立。
人们发现用高倍显微镜看到的微观世界,同用高倍望远镜看到的宏观世界,是如此相似。微观层面,电子绕着原子飞速旋转;宏观层面,行星绕着恒星飞速旋转。当电子消耗完能量就会降落轨道,导致元素衰变,当恒星燃烧殆尽,就将衰变为中子星或白矮星或宇宙的尘土。一样的球体,一样的运动方式,用相同的照片列示,普通人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再看植物,每一片叶子的主干和叶脉的图样,同这棵树的主干与枝干的图样是如此相似。而动物,无论从个体上提取哪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个体。
从以上的事实我得出的结论是:万物皆备于我。而世界的大融合,也升级了个体的能力。古人若是来今,必会感叹我们人人都有千里眼、顺风耳和风火轮。
万物皆备于我,我与万物为一,或者,就是本书“圆满觉悟”的境界,也是世界大融合的终极目标。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