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读懂国家

既然书名是《国家的常识》,不妨从最普通的常识来谈起。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迈克尔·罗斯金的著作《国家的常识》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
罗斯金的这本著作,值得大力推荐,是因为他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形式,通俗易解的语言,打破了专业化写作的窠臼,利用比较政治学的优势,融合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的知识,掺杂着一个政治学家的敏锐观察,完成了某种更具趣味性的常识性书写。无论是从真实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这都是一本厚重而不失趣味的常识教科书。这样的教科书与其他的平庸之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罗斯金并不苛求全面与整体的解析,他更看注重一种批判性的视野,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中心线索,提纲挈领地串联起四个欧洲国家与另外五个国家以及欧盟。
阅读的间隙,我对罗斯金的遴选标准产生了一些疑问,既然这是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主线,为何选取的几个国家中没有一直以自由民主秩序为代表的美国?还有另外一个疑问随之而来,没有更具代表性的美国,为何还要选取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与伊朗这些比较贫困,而且并不具备常见的民主制发展条件的国家?罗斯金在书中明确回答了我的第二个疑问,那就是这四个国家代表了四种令人感兴趣的,与民主制有关的不同类型的制度,这四种制度提供了与欧洲更为稳定的制度的平衡物。
至于第一个疑问,在我翻完全书后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无处不在,民主制在美国的成熟的表现成为了本书中提及国家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参照点,它不过是以一种在场的方式缺席的。就如同罗斯金在讨论英国的政治文化的个案时,顺便提及到了我们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时可能产生的两个错觉:“在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时,我们可能会走上两条歧途。第一条歧途是,如果你对一个国家作偏袒处理的话,你就可能忽略一些潜藏在表面之下的肮脏的事情,或者是认为它们是失常的事情。就像认为美国人是伟大的亲英派,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人是反法派一样”;“第二条歧途是,政治文化的研究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而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政治态度仅仅是揭示了潜在的东西”。这个例子中,罗斯金以美国作为参照,说明了我们把注意力倾注在一个国别的政治文化研究中时,会下意识把这个国别当作了整体的中心,自然情感上会倾向于他们。而这种不断变化的政治文化提示我们,任何研究和书写下来的文字可能会束缚我们的视野和观点。不断变化的政治正好提醒我们常识的重要性——常识才是汹涌暗流的政治态势中唯一不变的部分。
我们习惯上用一些概念表达这种固定的意义。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巧妙的利用这些概念,以专栏文字的形式介绍这些政治概念形成的小知识,这是普及常识的一部分,而且他一直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阅读线索,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新的著作与知识点。罗斯金在书中提及的这些概念明显只是描述性的,无法固定化,于是他采用了一种我们最日常化的解读。以“革命”这个词汇为例,罗斯金在讲述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这个词汇,在一旁的注解上解释“革命”是指“突然而彻底的推翻一个政权”。在最日常化的理解上,这样的解释是很“模糊的正确”。这样的解释只能在常识的意义上理解。我们理解的革命可以用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也无法解释清楚,但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语境中,革命就是这样理解的:彻底推翻一个政权。
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思郁
2013-5-1书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美】迈克尔·罗斯金著,夏维勇杨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迈克尔·罗斯金的著作《国家的常识》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
罗斯金的这本著作,值得大力推荐,是因为他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形式,通俗易解的语言,打破了专业化写作的窠臼,利用比较政治学的优势,融合了政治学与历史学的知识,掺杂着一个政治学家的敏锐观察,完成了某种更具趣味性的常识性书写。无论是从真实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这都是一本厚重而不失趣味的常识教科书。这样的教科书与其他的平庸之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罗斯金并不苛求全面与整体的解析,他更看注重一种批判性的视野,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中心线索,提纲挈领地串联起四个欧洲国家与另外五个国家以及欧盟。
阅读的间隙,我对罗斯金的遴选标准产生了一些疑问,既然这是以民主制的发展作为主线,为何选取的几个国家中没有一直以自由民主秩序为代表的美国?还有另外一个疑问随之而来,没有更具代表性的美国,为何还要选取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与伊朗这些比较贫困,而且并不具备常见的民主制发展条件的国家?罗斯金在书中明确回答了我的第二个疑问,那就是这四个国家代表了四种令人感兴趣的,与民主制有关的不同类型的制度,这四种制度提供了与欧洲更为稳定的制度的平衡物。
至于第一个疑问,在我翻完全书后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无处不在,民主制在美国的成熟的表现成为了本书中提及国家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参照点,它不过是以一种在场的方式缺席的。就如同罗斯金在讨论英国的政治文化的个案时,顺便提及到了我们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时可能产生的两个错觉:“在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时,我们可能会走上两条歧途。第一条歧途是,如果你对一个国家作偏袒处理的话,你就可能忽略一些潜藏在表面之下的肮脏的事情,或者是认为它们是失常的事情。就像认为美国人是伟大的亲英派,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人是反法派一样”;“第二条歧途是,政治文化的研究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而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政治态度仅仅是揭示了潜在的东西”。这个例子中,罗斯金以美国作为参照,说明了我们把注意力倾注在一个国别的政治文化研究中时,会下意识把这个国别当作了整体的中心,自然情感上会倾向于他们。而这种不断变化的政治文化提示我们,任何研究和书写下来的文字可能会束缚我们的视野和观点。不断变化的政治正好提醒我们常识的重要性——常识才是汹涌暗流的政治态势中唯一不变的部分。
我们习惯上用一些概念表达这种固定的意义。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巧妙的利用这些概念,以专栏文字的形式介绍这些政治概念形成的小知识,这是普及常识的一部分,而且他一直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阅读线索,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新的著作与知识点。罗斯金在书中提及的这些概念明显只是描述性的,无法固定化,于是他采用了一种我们最日常化的解读。以“革命”这个词汇为例,罗斯金在讲述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这个词汇,在一旁的注解上解释“革命”是指“突然而彻底的推翻一个政权”。在最日常化的理解上,这样的解释是很“模糊的正确”。这样的解释只能在常识的意义上理解。我们理解的革命可以用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也无法解释清楚,但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语境中,革命就是这样理解的:彻底推翻一个政权。
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思郁
2013-5-1书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美】迈克尔·罗斯金著,夏维勇杨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