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读《心灵、自我与社会》有感
不想用生硬死板的语言来写这一篇关于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的感想。因为我认为的社会学是很杂囊括各个方面知识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维也非常的跳跃,感想也很多,可能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有感总比没感强,大家笑纳吧……
阅读米德这几个章节的第一个最大的思想冲击就是自我。自我?什么是自我?亲爱的春艳老师说不同于原来认为的人的意识是先于社会形成的,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中人的意识是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人在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刺激以及他人反应对人本身的影响等构成了一系列的经验,这些不同的经验构成了自我不同的侧面,自我的各个侧面在一起就是这个人的自我。必须要有这个人才有自我,所以说自我是建立在有机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刚开始,我还把自我理解成为了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意识。可后来发现,自我不是单纯的意思,自我意识与意识是不同的。自我意识是客观的,不带感情的。想到这里,仿佛是要身体中跳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无须有的小生物出来对我所做的一切进行一个它自身的反应才能形成自我。那我有自我吗?顿时不寒而栗。前面说到自我有很多个侧面,书中也提到如果能够把完整的单一的自我分裂成构成这个自我的许多部分的自我,那么人就人格分裂了。不禁想起以前看过的有关人格分裂的书籍和电影。日本作家贵志祐介的小说《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中的病患就是一个有十二种人格和一个入侵灵魂的可怜人。入侵灵魂我就不讨论了,那十二种人格有的又相像之处,有的完全不同,大相庭径。每个人格都不知道有其它人格的存在。2012男主角John Cusack早期电影《致命ID》也是讲的认可分裂的这样一个故事。神奇的是里面不同的人格可以自相残杀,难道这就是治疗人格分裂的方法……
第二个纠结点就是“主我”和“客我”。简单来说我认为“主我”“客我”是分离统一的。而我们好像永远也抓不住“主我”,“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由人当下经验中出现的对某情景的反应,是不确定的。当你刚要发现它了,它又走了,可以用易逝来描述它。“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的反应。人意识某些东西,并且要做一件事,去履行了责任,这就是“客我”。我的理解就是,有一件事情我要去完成,我对要完成这件事有一种反应,“客我”华丽丽地出现了,当完成这件事动作实际发生之时,完成那一刻“主我”诞生了。这样说虽然很粗糙,我表达的也并不是没有完成就没有“主我”,但是就是这个意思吧,大家意会吧。“主我”与“客我”有交集又是统一的,但他们间始终有区别。看这一部分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以为自己对了,看着看着又发现自己错了,然后又觉得有点对,然后纠结了。可能社会学就是这样吧,是在一个纠结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成长,不求甚解总有一天会恍然大悟吧。
说实话,因为我自己平时很少(好吧几乎不)去翻阅这类书籍,往往看到前面就看不下去没兴趣了。同样,米德的这本书也很让我纠结,所以我采取读的方式,读着读着就看进去了,然后发现很有意思。不无论收获多与少,都是收获,所以以后要努力读书……
不想用生硬死板的语言来写这一篇关于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的感想。因为我认为的社会学是很杂囊括各个方面知识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维也非常的跳跃,感想也很多,可能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有感总比没感强,大家笑纳吧……
阅读米德这几个章节的第一个最大的思想冲击就是自我。自我?什么是自我?亲爱的春艳老师说不同于原来认为的人的意识是先于社会形成的,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中人的意识是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人在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刺激以及他人反应对人本身的影响等构成了一系列的经验,这些不同的经验构成了自我不同的侧面,自我的各个侧面在一起就是这个人的自我。必须要有这个人才有自我,所以说自我是建立在有机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刚开始,我还把自我理解成为了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意识。可后来发现,自我不是单纯的意思,自我意识与意识是不同的。自我意识是客观的,不带感情的。想到这里,仿佛是要身体中跳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无须有的小生物出来对我所做的一切进行一个它自身的反应才能形成自我。那我有自我吗?顿时不寒而栗。前面说到自我有很多个侧面,书中也提到如果能够把完整的单一的自我分裂成构成这个自我的许多部分的自我,那么人就人格分裂了。不禁想起以前看过的有关人格分裂的书籍和电影。日本作家贵志祐介的小说《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中的病患就是一个有十二种人格和一个入侵灵魂的可怜人。入侵灵魂我就不讨论了,那十二种人格有的又相像之处,有的完全不同,大相庭径。每个人格都不知道有其它人格的存在。2012男主角John Cusack早期电影《致命ID》也是讲的认可分裂的这样一个故事。神奇的是里面不同的人格可以自相残杀,难道这就是治疗人格分裂的方法……
第二个纠结点就是“主我”和“客我”。简单来说我认为“主我”“客我”是分离统一的。而我们好像永远也抓不住“主我”,“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由人当下经验中出现的对某情景的反应,是不确定的。当你刚要发现它了,它又走了,可以用易逝来描述它。“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的反应。人意识某些东西,并且要做一件事,去履行了责任,这就是“客我”。我的理解就是,有一件事情我要去完成,我对要完成这件事有一种反应,“客我”华丽丽地出现了,当完成这件事动作实际发生之时,完成那一刻“主我”诞生了。这样说虽然很粗糙,我表达的也并不是没有完成就没有“主我”,但是就是这个意思吧,大家意会吧。“主我”与“客我”有交集又是统一的,但他们间始终有区别。看这一部分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以为自己对了,看着看着又发现自己错了,然后又觉得有点对,然后纠结了。可能社会学就是这样吧,是在一个纠结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成长,不求甚解总有一天会恍然大悟吧。
说实话,因为我自己平时很少(好吧几乎不)去翻阅这类书籍,往往看到前面就看不下去没兴趣了。同样,米德的这本书也很让我纠结,所以我采取读的方式,读着读着就看进去了,然后发现很有意思。不无论收获多与少,都是收获,所以以后要努力读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