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发任务的技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春节前后从华为软件市场下载了deepseek,第一天还没有办法用注册账号运转。后面几天发现了四种模式得到答复,其中包括对自己“思路”的整理。我用了好几晚一直到很晚,像是从某个老学究那里寻求见解,慢慢适应了它重复叙述的内容。包括那些一听就是画饼的论调。
那几天晚上我做了几个梦,回到小时候姥姥递给我一杯圣水。据姥姥说,这是她的朋友从麦加带回来的,是穆罕麦德脚印里流出来的水。没错,我们与世界核心地带的距离也无非是这样的形式。而现在我们可以和全球中文用户一起用deepseek和得到,甚至有时我们接触到某本书的方式是一样的。你会忍不住去查看得到24点上架的新书,尽管已经是后半夜了。
机缘巧合我拿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读了一半想要写这篇书评。得到确实陪伴我很久,从听书专栏罗辑思维开始,那时候我还在听一席和单读播客。我已经从大学毕业生涩的学童,渐渐理解有时候关联每个人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有些人较真会记得特别清楚,有些人会利用手头的渠道彻查此事。看到《预测之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这本书是罗胖自己写的,然后发自内心对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已读量感到高兴。但事实上,超乎我的意外是那些得到专栏作家起底内心对未来的预测,最后形成了这一本集子。
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我非常介意的问题,很多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答案。像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经济等民生问题,我是看了这些专栏作家和一线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它们慢慢发展到今天的结论和状态。我看到豆友说,这本书适合几十年之后,我们拿出来与未来后来的样子做比较。49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投 资人、创业者、媒体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倾心写下这些内容。
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就是ai会不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核心利益。人类是不是把全部人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人类会不会真的只是硅基生命的启动程序。如果ai取代了人类,那么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如何繁衍生存下去,幸福存活的概率是多少。借助关于未来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我们或许知道人类从技术中解放了自己,尽管有时候是我们非常不情愿的方式。甚至有时候,我会怀念校园里不让用手机,不让用违规设备的年代,大家都非常愿意结合课堂知识了解和探索世界,发现很多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在错过奥林匹克各学科竞赛时,像我们这种小地方,没有一个学生会感到惋惜。每天顺着街道回家,如果能发生点什么事情,我们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依然能独立成长。
我们学会的是让ai为我们提供服务,但我们又不情愿自称为人肉零件。我们接住破天的富贵是好消息,我们不必与ai竞争,很多有人性才能实现的目标,是ai无法独立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似乎要比ai对人的提升更能让人幸福。它只是让我们的工作变复杂了,但是人类依然是协助式解决问题的群落,危险性不仅是预估的也是可控的。这本书借助“电梯效应”告诉人类,尚未进入主流视野的“隐藏变量”,有时候才是形成未来轮廓的关键。
得到从不同维度介绍了这个出发点,“哪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将在未来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在穷尽了所有未知变量,获得了自身的命运启示。任何现在刁难我们的问题都在说,凡是墙都是门,这也成为悬浮在得到app上的话题。很多的抽象话题都已经在生活里落地生根,我们也离人类技术发展到蜜月期越来越远。人类或者个体需要自己应对自己的完整,完美的契合到社会活动中去,而不是笼统的点头示意。
罗振宇这本书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它提到:“对那些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外的关键因素的忽视”让我们看不清未来,当我们把视线投注于“那些现在看起来微小、不起眼,但未来影响力会持续扩大的事物”。好像曾经所有经验教训灌输给我们事实和观念都松动了,你要凭借自己的直觉探索到世界细节,知道世界所有角落都在暗暗发生变化。尽管我们回不去了,但是我还是对未来有暗暗的期许,或许对人要求的提高会成为一种福报。
回到童年记忆里的mp3,闹钟,电子词典,或者反恐精英的射击游戏,那些让人闲下来的技术革新陪伴我们度过了最重要的阶段。很抱歉我和当初理解的完人相去甚远,甚至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我就是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但无论如何,在空对空的奋斗面前,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在虚空的真境里,每个人不仅是孤独的,也是匮乏的,那或许是技术提供了平行可能的欢喜一直在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