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大家一起路上漫游

梭罗说漫游者是天生的本性,而非后天养成。但人生总有被困在原地不能动弹的境地。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前途已定,去图书馆借的书全是各类游记,有图有路线,还做笔记,规划着毕业后要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毕业旅行。说实话那时候把游记当成一种时间上的消遣,而不是正经的文学作品。
80后青年作家黎幺在《漫游的辩证法》自序里坦白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旅行的规划、身体的劳累与到景点后的各种不舒适麻烦确实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每逢节假日看着外面乌泱泱的人,还不如躺在家里来一场精神上的旅行。黎幺认为游记更能展示作者的真性情,也能在阅读游记的过程中让读者建立一种微妙的“历史感应”,不再做一名时代的囚徒。
全书以各大文豪的旅行为题材,在故乡与异乡之间与原作者一起进行一场哲思的漫游。虽未脚步亲自丈量,却可以肝胆相照。
“世界如此之大,容得了我,也容得了你。”书中选择的第一个文豪就是狄更斯。这位十九世纪在伦敦街头早晚漫游的作者,曾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自己的小说里,因为太过真实,还引起邻居夫妇的投诉。与蒸汽机车同龄的狄更斯,留下两本游记,大多记录自己乘船在意大利和乘船奔赴美国登上北美大陆的火车旅行。十八天的海上航行,狄更斯严重的晕船反应让他差点失去半条命,曾经坐船游览意大利的经典内敛的欧式情调全然没有。而火车上的旅行,尤其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在火车车窗展现出来的乡村美景,让狄更斯看到了“秀美的陂陀,迤逦的丘阜,茂林阴阴的幽谷,细流涓涓的清溪”,也见到了美国的罪恶黑奴制度。
作者认为火车旅行表征了一种即在世界之内,又在世界之外的临在状态,可以让人沉思,灵魂更为纯粹。这让人想起周云蓬的《绿皮火车》,用自己的体温感受时代的凛冽。
这本书仿佛是一个长长的书单,你的手指仿佛拂过书架上那一排排心仪作家的好书,又仿佛也坐在车厢里,任马蹄声响,带你去未知的远方。书中第三部分写到了黑塞,这个有着“漂泊的灵魂”的作家诗人,他的《荒原狼》其实就是一次文学上的“旅行”,他本人在东西方中游弋,让他成为一名严肃的思考者。所以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在生存与精神危机中被智慧的光芒笼罩。
拥有四国混血的黑塞,喜欢印度文化。而《我与印度及中国的关系》作品中,他谈及自己有一半的时间在从事印度与中国的研究。在奔赴锡兰的大海上,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迷了路的小天体,飘忽游荡在荒凉浩瀚的太空,渺小而孤单”。这是一个现代人对同时代的人遭遇的境遇的沉思。黑塞的印度次大陆之旅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印度式的安宁。
与伟大文豪同行,仿佛与时间之行漫步,没有孤独,也不会迷路。作家黎幺的书不仅仅是梳理大家们的思想之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跟随与释放。因为人类脚踩在大地上,需要跳脱肉身的羁绊,去跳跃到陌生的环境里,感受时代的脉搏。让自己与文豪们一起,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