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重读资本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金融危机下重读资本论
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危机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面前。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主义分析巨著《资本论》,成为今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除了学者、专家之外,银行家和经理都开始读《资本论》。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读这本书。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百年一遇的资本主义危机,硬着头皮去向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求教,希望从《资本论》中找到一些答案。人们在重新审视它,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发生的,正是百多年前这位伟人所预言的。 ,这些消息让我不能把重新阅读资本论。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
抛开传统意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论》,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学者还在继续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风波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就要重新了看《资本论》中的内容了,以便于对症下药,看看这次金融风暴在《资本论》里面有什么论述,还有马克思那个年代,是如何考虑金融问题的。
博主最近推荐保险代理人,关于保险代理人的推荐,欢迎大家报名
硬性的招聘条件:
1、28周岁以上;
2、大专以上学历;
3、北京6年以上工作经验;
4、上一年年收入在8万以上
5、没有寿险从业经验
招聘外教:月薪10几万,有意思联系QQ
500元起价,今日作品,如果你有奢侈品,也可以发送给我,帮你换现金
周总和郭总成了好朋友
徽文堂的发起人-江总
我写的乾卦,很多老板喜欢
金融危机下重读资本论
1-《资本论》早就论述了金融危机
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危机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面前。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主义分析巨著《资本论》,成为今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除了学者、专家之外,银行家和经理都开始读《资本论》。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读这本书。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百年一遇的资本主义危机,硬着头皮去向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求教,希望从《资本论》中找到一些答案。人们在重新审视它,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发生的,正是百多年前这位伟人所预言的。 ,这些消息让我不能把重新阅读资本论。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
抛开传统意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论》,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学者还在继续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风波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就要重新了看《资本论》中的内容了,以便于对症下药,看看这次金融风暴在《资本论》里面有什么论述,还有马克思那个年代,是如何考虑金融问题的。
我仔细阅读了《资本论》,发现马克思也非常准确地提到了金融危机,他认为:金融危机是不是经济危机?在马克思看来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那么金融危机到底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所以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那么我要继续研读下去,看但独立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现实条件是什么呢?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马克思是如何看的?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所以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本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把钱贷给了不该被贷的杨白劳,本来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一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事实上,中国内地 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看看07年的金融火爆,人们都沉醉于投机之中,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
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虚拟资本是罪魁祸首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我仔细阅读马克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更是惊人,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2003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马克思注意到,虚拟资本将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这个背离是危机发生的起因,
该商品非劳动所形成-虚拟资本[没有价值]有了价格,随同货币交换——转化为价值,正是在这里资本主义经济起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在生产之外,产生了一个虚拟资本市场。在虚拟市场,人们的投机心理发生了奇妙变化
大家注意: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却在实际当中产生了价格。
利用虚拟资本发行和进行抵押贷款,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更加盛行,因为投机者是拿他人的资本进行赌博,当虚拟市场开始变成赌场的时候,危机就埋藏了。
这就是今天人们常 说的“道德损害”,这样,以虚拟资本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富有阶层、银行、投机者和小资本所有者组成的、以证券虚拟资本和信用货币相互交易转化为内容的自循环市场,信用(工具)和信用货币在这里加速膨胀。
类似与07年的股市,虚拟资本市场把社会的闲置投机资本吸引进来,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市场价格上涨和波动。“它和资本现实价值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都消灭得干干净净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了。投机与实体经济不一样。
投机也把银行金融机构卷入其中,美国的5大投行都没有幸免。不论是银行对股票、债券的购买,还是以股票、债券为抵押的信用操作”,马克思说,“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务要求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那种已经消灭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证)构成。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那个不是腰缠万贯,可是他们身上的虚拟资本呢?在金融危机下全部变成了废纸。
“在这里,一切都颠倒地表现着,因为在这个纸世界内,现实价格相对于它的现实要素不会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这里并没有生产和商品的问题。如果说,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格偏离了它的价值,那么虚拟资本的出现使信用获得巨大发展,使金融运动极度偏离了实际生产运动、使信用货币极大地背离了黄金货币,银行信用货币的发行背离了金属通货的规律。”
3、资本注入停顿爆炸危机
如果有不断的资本注入投机市场,市场是可以维持的,但是马克思又告诉我们,“在这种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条件下,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入停顿、银行收缩信用、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
难怪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听说美国因房价下跌引发“次贷”危机时,十分诧异:“怎么可能呢?香港的房地产暴升暴跌无数次,中国内地90年代也跌得破产无数,但没有出现过类似次贷的风暴。”
张五常想知道的是:美国的房价下跌是小儿科,怎会搞出那么大的困难呢?他找到的罪魁祸首“是次贷合约串连出来的所谓衍生工具的借贷或债券合约”。
实中有虚,虚大于实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
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说,同非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相比,所要求的金融膨胀程度要更高——可以用“金融过剩”来概括。
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就是金融过剩,如果我们不加以严格控制,那么后果肯定还要严重。
金融衍生产品的爆发式发展,让华尔街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起来,仅2007年一年,美国400富豪榜中新上榜者,有一半来自华尔街,也就是这些会使用衍生工具赚钱的人。
这种财富的轰动效应也曾经感染和激动着中国,让我们的欲望和焦虑变得如此强烈:我们将经济现代化寄希望于金融服务业,我们的兴奋点几乎全部在于金融资产的管理、流通和增值。我们相信,虚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优化资本资源配备、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实际上是用来规避风险的。美国通用会计署曾公布了一份题为《金融衍生品:为保护金融体系而必须采取的行为》的报告,这项报告承认了金融衍生品对市场参与者的重要性。报告第六项指出:金融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客户提供了更好地管理与其业务发展相关的金融风险的机会。金融衍生品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复杂,既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更好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响应市场需求的创新能力。
必须看到,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生产过剩可能会起缓解作用,一旦它走在前面就会将货币资本从生产过程中抽出或将金融资源吸引过来,从而造成虚拟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生产的增长相对落后。所以,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时,商品生产可能并没有达到严重的过剩状态,虽受其影响,并不一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所以金融危机特别容易产生、而且又注定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贪婪、激励不当和监管乏力是风险全面爆发的制度性原因。人们热衷于设计和推销衍生品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监管,用等量资本赚取更多利润,满足股东和银行高管们的贪婪欲望。由于巴塞尔条约对银行资产业务有着严格的资本要求,通过SIV进行衍生品交易,既可赚取高额利润,又规避了对资本的严格要求,何乐而不为?
马克思的观点对于今天的金融危机有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只是稍微做了简单的分析,更加深刻的比对,希望大家买一本书来认真分析。
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危机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面前。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主义分析巨著《资本论》,成为今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除了学者、专家之外,银行家和经理都开始读《资本论》。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读这本书。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百年一遇的资本主义危机,硬着头皮去向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求教,希望从《资本论》中找到一些答案。人们在重新审视它,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发生的,正是百多年前这位伟人所预言的。 ,这些消息让我不能把重新阅读资本论。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
抛开传统意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论》,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学者还在继续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风波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就要重新了看《资本论》中的内容了,以便于对症下药,看看这次金融风暴在《资本论》里面有什么论述,还有马克思那个年代,是如何考虑金融问题的。
博主最近推荐保险代理人,关于保险代理人的推荐,欢迎大家报名
硬性的招聘条件:
1、28周岁以上;
2、大专以上学历;
3、北京6年以上工作经验;
4、上一年年收入在8万以上
5、没有寿险从业经验
招聘外教:月薪10几万,有意思联系QQ
500元起价,今日作品,如果你有奢侈品,也可以发送给我,帮你换现金
周总和郭总成了好朋友
徽文堂的发起人-江总
我写的乾卦,很多老板喜欢
金融危机下重读资本论
1-《资本论》早就论述了金融危机
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经济危机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拉到了百多年前马克思的《资本论》面前。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主义分析巨著《资本论》,成为今年德国一家出版社的畅销书。除了学者、专家之外,银行家和经理都开始读《资本论》。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读这本书。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百年一遇的资本主义危机,硬着头皮去向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求教,希望从《资本论》中找到一些答案。人们在重新审视它,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发生的,正是百多年前这位伟人所预言的。 ,这些消息让我不能把重新阅读资本论。马克思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
抛开传统意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来看《资本论》,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主要在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学者还在继续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风波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那么我们就要重新了看《资本论》中的内容了,以便于对症下药,看看这次金融风暴在《资本论》里面有什么论述,还有马克思那个年代,是如何考虑金融问题的。
我仔细阅读了《资本论》,发现马克思也非常准确地提到了金融危机,他认为:金融危机是不是经济危机?在马克思看来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那么金融危机到底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所以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那么我要继续研读下去,看但独立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现实条件是什么呢?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马克思是如何看的?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所以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本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把钱贷给了不该被贷的杨白劳,本来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一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事实上,中国内地 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看看07年的金融火爆,人们都沉醉于投机之中,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
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虚拟资本是罪魁祸首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我仔细阅读马克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更是惊人,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2003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马克思注意到,虚拟资本将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这个背离是危机发生的起因,
该商品非劳动所形成-虚拟资本[没有价值]有了价格,随同货币交换——转化为价值,正是在这里资本主义经济起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在生产之外,产生了一个虚拟资本市场。在虚拟市场,人们的投机心理发生了奇妙变化
大家注意: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却在实际当中产生了价格。
利用虚拟资本发行和进行抵押贷款,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更加盛行,因为投机者是拿他人的资本进行赌博,当虚拟市场开始变成赌场的时候,危机就埋藏了。
这就是今天人们常 说的“道德损害”,这样,以虚拟资本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富有阶层、银行、投机者和小资本所有者组成的、以证券虚拟资本和信用货币相互交易转化为内容的自循环市场,信用(工具)和信用货币在这里加速膨胀。
类似与07年的股市,虚拟资本市场把社会的闲置投机资本吸引进来,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市场价格上涨和波动。“它和资本现实价值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都消灭得干干净净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了。投机与实体经济不一样。
投机也把银行金融机构卷入其中,美国的5大投行都没有幸免。不论是银行对股票、债券的购买,还是以股票、债券为抵押的信用操作”,马克思说,“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务要求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那种已经消灭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证)构成。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那个不是腰缠万贯,可是他们身上的虚拟资本呢?在金融危机下全部变成了废纸。
“在这里,一切都颠倒地表现着,因为在这个纸世界内,现实价格相对于它的现实要素不会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这里并没有生产和商品的问题。如果说,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格偏离了它的价值,那么虚拟资本的出现使信用获得巨大发展,使金融运动极度偏离了实际生产运动、使信用货币极大地背离了黄金货币,银行信用货币的发行背离了金属通货的规律。”
3、资本注入停顿爆炸危机
如果有不断的资本注入投机市场,市场是可以维持的,但是马克思又告诉我们,“在这种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条件下,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入停顿、银行收缩信用、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
难怪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听说美国因房价下跌引发“次贷”危机时,十分诧异:“怎么可能呢?香港的房地产暴升暴跌无数次,中国内地90年代也跌得破产无数,但没有出现过类似次贷的风暴。”
张五常想知道的是:美国的房价下跌是小儿科,怎会搞出那么大的困难呢?他找到的罪魁祸首“是次贷合约串连出来的所谓衍生工具的借贷或债券合约”。
实中有虚,虚大于实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
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说,同非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相比,所要求的金融膨胀程度要更高——可以用“金融过剩”来概括。
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就是金融过剩,如果我们不加以严格控制,那么后果肯定还要严重。
金融衍生产品的爆发式发展,让华尔街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起来,仅2007年一年,美国400富豪榜中新上榜者,有一半来自华尔街,也就是这些会使用衍生工具赚钱的人。
这种财富的轰动效应也曾经感染和激动着中国,让我们的欲望和焦虑变得如此强烈:我们将经济现代化寄希望于金融服务业,我们的兴奋点几乎全部在于金融资产的管理、流通和增值。我们相信,虚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优化资本资源配备、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实际上是用来规避风险的。美国通用会计署曾公布了一份题为《金融衍生品:为保护金融体系而必须采取的行为》的报告,这项报告承认了金融衍生品对市场参与者的重要性。报告第六项指出:金融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客户提供了更好地管理与其业务发展相关的金融风险的机会。金融衍生品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复杂,既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更好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响应市场需求的创新能力。
必须看到,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生产过剩可能会起缓解作用,一旦它走在前面就会将货币资本从生产过程中抽出或将金融资源吸引过来,从而造成虚拟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生产的增长相对落后。所以,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时,商品生产可能并没有达到严重的过剩状态,虽受其影响,并不一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所以金融危机特别容易产生、而且又注定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贪婪、激励不当和监管乏力是风险全面爆发的制度性原因。人们热衷于设计和推销衍生品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监管,用等量资本赚取更多利润,满足股东和银行高管们的贪婪欲望。由于巴塞尔条约对银行资产业务有着严格的资本要求,通过SIV进行衍生品交易,既可赚取高额利润,又规避了对资本的严格要求,何乐而不为?
马克思的观点对于今天的金融危机有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只是稍微做了简单的分析,更加深刻的比对,希望大家买一本书来认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