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剧本

实际上,我对于本书的简要评论,也可以分为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两部分。
Ⅰ. 公开剧本
公开剧本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作者,另一部分针对译者。
1. 作者:詹姆斯·C. 斯科特
于本书的主题: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的对抗和互动关系,詹姆斯·C. 斯科特其实在他的《弱者的武器》中的第七章里已经有所提及。本书只是对这一主题的扩充和深化。 但给我个人的感觉却是,在“扩充”上,詹姆斯·C. 斯科特做得不错,但在“深化”上则进展不大。换句话说,我觉得本书细致有余,但洞察不足。然而,在洞察不足的前提下,如此细致的梳理似乎也就显得意义有限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里,当詹姆斯·C. 斯科特在反复陈述一些自身并不难理解且我早已明了的内容时,就难免会催生出一种不停地自我重复和原地打转的感受了。 总之,在洞察不足的前提下,我觉得类似在《弱者的武器》的第七章中精炼地点到即止,就已经足够了。
2. 译者:王佳鹏
一言蔽之:这个翻译差不多是不合格的。它勉强能看,但看得叫人极为恼火。 很多很多属于硬造生词,比如非要把 affirmation 翻译成“肯认”。更显著的例子就是把本书副标题中的 hidden 翻译成“潜隐”。这么个翻法,我觉得未尝不可,却也几无必要。这似乎是这位译者的一项顽固本能,在全书中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些不但是硬造生词,而且硬得莫名其妙,比如把 great chain of judgement 翻译成“评价巨链”,就颇叫人迷惑了。 还有个别地方基本就是个笑话,比如把 paying respect 翻译成“支付尊敬”。这已经几乎称不上是人话了。 另一个出现得极其频繁的问题就是,译者对许多术语的极其机械化的处理方式。仿佛他不在这些术语末尾加上一个“××性”或“××化”的后缀,就下不了笔。 至于严格的对位翻译所导致的根本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英文句式,那就更不用提了。这早已是一种如今翻译的通病。 所以简单来讲,译者王佳鹏的中文水准,只能用“破烂”一词来形容。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译者把二战期间的华沙犹太人“隔都”翻译成“贫民窟”,把南北战争的“南部邦联”翻译成“南部联邦”,虽然于主旨都无伤大雅,不过也确实反映出了译者对于自身专业之外的历史常识了解不多。
Ⅱ. 潜隐剧本
关于本评论的潜隐剧本部分,身为一位中国读者的我,觉得只要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便足够了。按照詹姆斯·C. 斯科特自己的定义,这大概可以被归于“伪装的精致形式”这一分类,也就是说,它具有充分的间接迂回和隐喻的性质。因为我除了引用一本合法出版物的一部分内容外,可什么话也没说出口。 这段话出自书中的第八章,这也是我心目中,全书相对最具洞察力的一章:
原子化效应……其结果之一便是,爆发性的公开反抗领域几乎就是从属者之间彼此可以进行沟通的唯一社会场所……这可能会降低大规模抵抗行动的可能,但它们悖论性地导致了另一种可能:如果这种抵抗确实发生,它将采取的是那些相对而言没有任何结构性的报复行动。那些从未获得机会去构建某种集体性文化后台的从属者,一旦登上历史舞台,只能选择即兴发挥……于是,最具压制性的政权或体制,最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最具暴力性的愤怒释放,这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如此成功地消除了任何其他形式的表达。
(看看这短短一段话里,出现了多少个“性”字!) 于是,这里似乎也出现了另一个悖论:一个坦然承认自己是潜隐剧本的文本,还能够被定义为潜隐剧本吗? 讲不清。或许丢给詹姆斯·C. 斯科特他自己去操心就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