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生活

除了当学生的时候,好像很少看散文。提起散文,还是“形散而神不散”的老腔调,至于什么是散文,感觉概念很抽象。
喜欢看小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人目不暇接,团圆或遗憾的结局深深牵动人心。小说,是戏剧。
喜欢读诗歌,飘逸潇洒的思绪像是和风细雨般轻抚心灵,洒脱或激昂的文字直达人心。诗歌,是浪漫。
散文,不是小说,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散文,也不是诗歌,没有简明扼要地意识流表达,但是散文有它自己的魅力,它就是生活,平淡的境遇,平淡的时间,平淡的哀愁,在平淡地流动。
《流光》是沈从文的散文集,收录了他不少经典散文名篇,《街》是其中或许并不出名的一篇,但是深深触动了我。
“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散文的开篇,向读者徐徐展开的是一副长街的画卷,我们好像能看见石板路,看见迎风飘摇的店铺招牌,看见屋檐下滴落的积雨。
街上住的多是女人和孩子,或者老人,成年男子都被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应当忘了“妻子”。
在历史书里,关注的常常是被带走的男人们,至于他们走后,妻子和孩子如何生活,是隐藏在长河中的,也只有散文,才能气定神闲地把目光转向这些“不重要”的人。
大清早,人们醒来,长街热闹了不少,孩子们在街上嬉闹,妇人们在门前做些手工活贴补家用。
中午,日头的影子照在街心,疲惫的妇人们轻叹着气,继续手中的活计。街上偶有穿着朱红绸子大裤过身的新娘子,给长街带来一些短暂的喜庆和活力。孩子们大声喊着,大人们也放下工作,望着新娘子,直到看不见了,再回到本来的工作中。
真正能给长街带来“轰动”的,是远方的来信。她们争相跑去,找识字的人念信,远方安好便开心,不幸身死,则哭一场。对于远方的死亡,长街仿佛有一套不成文的流程,甚至已经驾轻就熟。
黄昏来临,昏黄的寂寞笼罩着长街,袅袅炊烟也无法驱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街静默无言,却又好像什么都见证了。
篇幅不长的散文《街》中,没有主角,没有历史事件,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它是一种讲述,对象是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隅,聚焦的是流动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