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史》读书笔记——哲学家思想主张汇编

1.苏格拉底:不断的提出问题,而且总是愿意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并且认为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人生才有意义。不审视自己的生活,那是牛的生活,不是人的存在。除此之外还能看到苏格拉底对于道德的理解以及认为人是一无所知的。 2.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世界的真实面目,因为他们通过思考而不是依靠感觉来了解现实的本质。并提出了“理型论”,即世间万物人们所看到的大都是表象,只有哲学家才能以抽象的方式认识真是的世界,正因如此,柏拉图才认为哲学家应该掌握一切,在政治上拥有所有的权力。 3.亚里士多德:我们的生活就是寻找幸福;幸福就是人生的整体感觉,在你关心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你的成就,是否幸福部分取决于运气。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就是过上一种运用理性力量的生活。提出黄金中道的观点,即美德需要平衡。幸福只能在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生中才能实现,我们与他人共存,只有在秩序井然的政治状态之下,通过与周围人群的互动,才能反过来找到自身的幸福。 4.皮浪:是极端的怀疑论代表,其著名的一句话是“人们对于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 5.伊壁鸠鲁:生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是在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尽可能避免痛苦,这就是生活的动力如何减少痛苦,增加快乐呢?就是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善待周围的人,与朋友在一起,不去想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他的代表性名言:“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已不存在。我不在意。”被后世认为是享乐主义的代表。 6.斯多葛派:有关精神控制的观点,他们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应该只对自己可以改变的目标保持内心的宁静,即使面对悲剧事件,我们也应该保持平静。人们没有能力控制一些事情,但是可以控制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的精神状态。 7.奥古斯丁:主要解释一个问题全能、至善的上帝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为什么世间还会有邪恶?他给出的答案是上帝给了人们自由意志。即上帝可以阻止一切邪恶,但邪恶存在于世上并不直接归因于上帝,道德的邪恶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8.波伊提乌:没有什么事物本身是可怕的,一切都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这些事物。幸福源自于内心,而不依赖外部世界。他解释了如何理解上帝是无所不知的,而我们人类还能自由选择的问题。即上帝之所以能够在预测未来的同时不破坏我们的自由意志,是因为上帝根本不会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点观察我们。他以一种不受时间束缚的方式看待所有事情。 9.安瑟伦和阿奎那:安瑟伦从本体论论证理论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心中有关于上帝的想法,我们便可以确定上帝是存在的。阿奎那则通过因果关系解释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成因,即成因之前还有成因,无穷无尽。但在逻辑上讲,一定存在着某种东西开启了所有的因果链,也就是第一因。第一因必然是上帝,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无因之因。 10.马基雅维利:著名的代表作是《君主论》,也主要讲述君主的权力驾驭之术。他认为领导者必须像野兽一样行事才能奏效。在这里人类要学习的动物是狐狸和狮子。即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敢和强壮。 11.托马斯·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不相信灵魂的存在,甚至提出上帝是一个巨大的实体物件。他认为人在根本上是自私的,所作所为均是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个人利益的渴求。只有法治和惩罚的威慑力才能让我们的行为受到约束。即赋予主权者的人或机制以强大的权力,处于自然状态的个人必须同意执行“社会契约”,放弃一些个人自由获得安全保障。“主权者”的人或机制可以对于越界者实施严厉的惩罚。 12.笛卡尔:“笛卡尔怀疑论”即对任何事物,如果真实性有一丁点怀疑,就不要相信。提出“我思故我在”,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有思想。 13.布莱瑟·帕斯卡:他尝试用概率来说服人们信奉上帝。即信奉上帝正确了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堂,即使没有上帝,于自己也没有损失;假如不信奉上帝存在,那死后就有可能面临下地狱的危险。所以如此下注,潜在的收益是无限的,潜在的损失则不大,因此理性的人一定会相信上帝的存在。 14.巴鲁赫·斯宾诺莎: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说法。他也是一位决定论者,即人类通常认为自己可以做决定的事情,实际上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行为和选择的不了解。我们能做到的是让情绪出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来自外部事件。 15.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里德:洛克强调自我意识的记忆作为身份同一性或者人格同一性的基础。具体来讲,决定身份同一性的不是身体的连续性而是取决于心理的连续性。托马斯·里德对此却提出了质疑,即重叠的记忆。类似于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记得小时的事情,老年的时候记得年轻时的事情,却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按照洛克理论小时候和年轻时是同一人,老年和年轻时是同一人。但老年却不等同于小时候。即洛克理论就陷入了悖论。 16.乔治·贝克莱:任何事物如果没有被观察,就不存在。被称为“观念论者”,因为他相信存在只有“观念”,有时又被称为非物质主义者。即这个世界本身,一切事物,都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17.伏尔泰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利用充足理由律,认为上帝是完美的,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世界,如果这样的话,世界就变成了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是完美的,所以上帝在所有可能中选择了最好的一个世界,一个邪恶程度最低的世界。伏尔泰则持不同意见不赞成这个世界是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伏尔泰也是一位自然神论者。 18.大卫·休谟:他是一位不可知论者,认为宇宙万物背后都有一种神圣的智慧体,只是我们对这个神圣智慧体的特征永远不会了解太多。此外他还抨击了“设计论证”和“奇迹论证”两种论证上帝存在的说法。 19.卢梭:他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内的个体,既可以拥有自由,由能服从国家法律,自由可以和服从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他也提出过“强迫自由”即任何人如果真正反对符合社区群体利益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选择,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对于个体来说只有遵守公意才能获得自由。 20.康德(一):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我们头脑塑造而成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本体世界)。他提出了“先验综合知识”的概念,即提供了有关这个世界的额外信息,又不需要体验即可得到。如何得到真正的知识呢?通过理性的力量,发现头脑中塑造影响我们体验的那些特征,深入思考,可以找到有关现实的新发现。 21.康德(二):道德不仅仅在于你做了什么,而且和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关。正确行事不能单单出于情感:行为决定必须基于理性分析,从而明确责任之所在,与个人感觉无关。康德看来判断行为是否是道德的,取决于行为动机,而非行为结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会怎么样?”在康德看来,每个有理性的人都有能力做有道德的事,无论是否具有正确的情绪以驱动其行为。 22.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或者最大幸福原则,该理论认为只要能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幸福是什么,一切取决于个人感受,快乐多,痛苦少就是幸福。并且认为使人快乐的来源并不重要 23.黑格尔:历史的主要进程即为“精神”理解其自由的过程。即通过理性的推进,历史将逐渐但不可避免地走向“精神”自我意识的实现。黑格尔以个人自由逐渐增加作为重述历史的线索,即我们从个体自由开始,经由一部分人享有自由,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自由,进而发展成为人人享有自由并未社会做出贡献的政治国度。 24.叔本华:作为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最好不要出生。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世界同一股能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存在于表象的世界这一层面。道德就是基本的同情心,因为在叔本华看来,我关心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关心自己,因为你我都是作为意志世界的一部分。 25.穆勒:将快乐区分为高等和低等两种,反对边沁幸福产生动机不重要的说法。“伤害原则”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自由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此外他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26.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的诞生促使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上帝不存在这一观点。 27.索伦·克尔恺郭尔:代表作《非此即彼》这本书让读者在追求快乐美好的生活与基于传统道德规则的生活之间做出选择,在肤浅浮华和恪守伦理之间做出选择。在克尔恺郭尔看来,信仰上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要求在完全无法知晓未来时纵身一跃,因此在做出决定前,必须对上帝抱有信仰,即使将要做的事情违背了传统观念。 28.卡尔·马克思:异化即工人和作为人的真实存在产生了距离,发生了异化;他们制造的东西也让他们发生了异化,工人越努力,产品越多,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就多,产品似乎在向工人实施报复。 29.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不存在绝对的真理等着人们去发现,行之有效的即为真理,真理是那些对人生有益处的东西。詹姆斯将实用主义归结于一句话“行之有效的即为真理。”他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个有用的信念。 30.尼采:强调情感和非理性力量在塑造人类加之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善良起源于嫉妒;提出了超人概念,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之人,不受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且超越了这些准则,并创造新的道德价值。 31.弗洛伊德:他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即所有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由于隐藏在心中的愿望所驱使,潜意识中的欲望对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组织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关于人们之所以相信上帝存在,是因为人类希望自己渴望得到保护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32.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和“摹状词理论”。在宗教方面,他同样直言不讳,言辞犀利。在罗素看来,上帝出手拯救人类是绝无可能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力量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他认为人们为宗教所吸引,是因为害怕死亡。宗教带来安慰,让人们相信最终上帝会惩罚恶人,即使他们在世时做出谋杀甚至更糟的事情而没有招致后果。有这样的信仰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但真实情况却并非他们相信的那样。上帝不存在,而宗教带来的往往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印度教都这些宗教从来都是战争、苦难和仇恨的根源,无数人因为这些宗教而丧生。 33.艾耶尔:他的伦理学理论即情绪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是毫无意义的。他提出了一个证实原理,即区分一个句子是否有意义,都可以询问两个问题:(1)从定义上说是否为真?(2)是否可以通过实证检验? 34.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阿尔贝·加缪: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主题是人类是自由的。人类不存在本质,我们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才来到世间的。作为人类,我们不需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度过人生,个人可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自由,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还提出了无用的激情,即我们存在本身毫无意义,只是每个人通过选择创造意义。波伏瓦的代表作是《第二性》,她认为女人并非天生而成,而是被塑造为女人的。女人一般都会接受男人对女人该是什么样的看法,成为男人所期望的女人。但是作为一个命定自由的女人,可以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加缪通过西西弗斯的故事来说明人生只要有活下去的理由,就比死亡要好。 35.维特根斯坦:他认为使用文字描述体验的方式,不能建立在私人体验与文字意义的关联之上。在描述过程中,必定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共享的,不可能存在自己的私人语言。他认为之前的哲学家思想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完全私人的。 36.汉娜·阿伦特:人实际是系统的产物,这个社会系统不仅遏制了人们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且让他无视自己行为对活生生人所带来的灾难。即“平庸之恶”。人要有理性,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不能仅仅绝对的服从。 37.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波普尔认为所有假设都有一个关键特征:必须是可证伪的。科学家所做的是试图证明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如果对一个理论进行检验,就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库恩则认为不存在什么正在等待我们发现的真理,相反,当前的框架或者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进行思考。 38.菲利帕·福特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他们提出来一系列富有争议的思想实验。如:在什么时候牺牲一条生命来拯救更多生命是可以接受的?思想实验将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提炼出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判断这样做是对是错。 39.约翰·罗尔斯:人类的本性: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当描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位置。(换句话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预设的偏见和认识的偏差扭曲了政治思维。他进行了“原初立场”思想实验,即模糊人的位置,让人进行构想,他们将倾向于更公平的原则。即正义论理念以自由和平等为原则。罗尔斯《正义论》影响一大批哲学家。他们都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之一是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以及怎么才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世界里这样深刻和困难的问题。他们认为哲学应该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改变我们如何讨论生活方式的改变。 40.艾伦·图灵和约翰·希尔勒:图灵认为计算机不仅可以用来破解密码,而且可以真正拥有智能。对此约翰·希尔勒提出了质疑他通过“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说明即使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能证明它真正理解任何东西。因为电脑就像中文房间里的个人,它们并没有真正的智能,也不能真正地的思考。它们所做的不过是按照制造者设定的规则来整理符号,整个流程是内置在软件中的,但这不等同于真正理解某事或真正拥有智力。 41.彼得·辛格:你极有可能对他人的生活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而且你应该这样做。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安乐死可能成为适当的选择。同时辛格也是一位结果主义者,他相信最好的行动就是产生最好结果的行动,而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是最符合所有相关方利益的行动,包括动物的利益。即基于道德的一致性理念,人和动物并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