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遏制战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挺好的一本书,覆盖了很丰富的内容,同时又组织得游刃有余。是了解美国应对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主流思想的重要著作。
p vii 凯南的洞察能力。。。对吉本的罗马帝国史的阅读,关于俄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p x 里根的成功。。。成就对称的遏制与非对称的遏制的一种可行的综合。。。。不是靠承认苏联现行政权合法正当,而是靠挑战它;不是靠谋求在军备竞赛中势均力敌,而是靠重获优势;不是靠在人权问题上妥协,而是靠利用该问题,将它当作一种比双方军事武库内任何装备都更有力的武器。 。。。一旦戈尔巴乔夫让人明白苏联不会武力反对自决要求,那它就不会面临任何阻碍。他别无他法,只能听任斯大林很久以前在东欧构设的势力范围在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他全无手段去抵抗压力--来自德国内部的和来自布什政府的、要求该国重新统一的压力。。。。
p xii 大战略领导素质至少包括五项:(1)全方位的广阔视野和实际上基于丰富经验的优秀直觉;(2)树立大战略目标并予以坚持不懈的追求所需的精神勇气和巨大毅力;(3)对未经预料的戏剧性事变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4)为做出大战略所需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号召而有的基于信仰的举旗创议;(5)打动公众和感染人心的雄辩才能(“大战略需要大语言”)。。。加迪斯在《冷战新史》中的最后一章里盛赞邓小平--中国的一位历经了几十年革命的共产党人,然而是最能创新地适应改变着的中国和世界的思考者和实践家,同时也是拥有最佳的政治领导素质和大战略才能的领袖人物之一。
p3 战后时代有过五种显著不同的地缘政治编码:乔治-凯南的最初的遏制战略,该战略在1947-1949年间得到清晰阐发,而且我认为由杜鲁门行政当局在那个时期里予以大致贯彻;围绕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的各项前提假设,在1950-1953年间作为朝鲜战争的一个结果被付诸实施;艾森豪威尔-杜勒斯“新面貌”战略,从1953年延续到1961年;肯尼迪-约翰逊“灵活反应战略”,知道约翰逊1969年去职为止规定了美国对世界的方针;我们现在念念不忘地与“缓和”一词联系起来的那套观念体系,由尼克松和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而且实际上由福特和卡特两人继续下去,直到1979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止。
p9 罗斯福就丘吉尔的谚语对一位老朋友约瑟夫-戴维斯的解说:“我不能采纳共产主义,你也不能,但为过这个难关,我将与魔鬼携手。”
p10 “遏制”(Containment)这一术语一般用来表示战后时代美国对苏政策的特征,它是一系列对付战时浮士德式交易的后果的努力。这个观念意味着阻止苏联运用它在那场冲突赢得的权势和地位来重塑战后国际秩序,那是个在西方看来如此危险的前景,不亚于德国或日本倘若有机会便会加以实现的景象。。。 。。。解决这两难的一个路径,在于设计如此的军事行动,它们既能遏制苏联人,同时又能在征服德国人方面获得前者的帮助。希特勒1941年6月进攻苏联后,杜鲁门本人就提出过成就这一点的一种粗暴办法:“如果我们眼见德国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帮助俄国;而如果俄国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帮助德国,以此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彼此杀戮。”
p12 罗斯福是“民主国家兵工厂”概念的先驱和坚定信奉者。这个概念认为:美国可以通过输出技术而非人力来最有效地为维持国际秩序做贡献。珍珠港事件前许久,他就试图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纳入反法西斯事业:他认为美国应充当一个享有特权的避难所,利用自己的地理孤处状况和不易受损害的物质设备来生产战争物资,同时让别国提供部队去打仗。。。然而,正如马歇尔承认的,没有苏联的人力就不可能击败轴心国。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依赖红军恰如,或许甚于,苏联人依赖美国的租借援助。。。还有第三个考虑,它最经常地被归之于丘吉尔,但也是罗斯福心中所富有的考量:必须把伤亡限于最小程度。。。罗斯福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很大影响,那当然是他就近目睹的。他非常害怕美国部队再次登上欧洲大陆,陷入他先前看过的那类战法,即堑壕战,以及这种战争形式带来的可怕的伤亡。。。几乎无人会预料到,对德和对日战争竟能以如此少的伤亡差不多同时结束。然而,代价同样是依靠苏联的人力肩负在欧斗争的主要负担。。。在战争中每死去1个美国人,就有15个德国人和53个苏联人丧命。
p26 凯南在给国务院的另一份电文中如此论辩。“我们在此面对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它信奉一个命题,即俄国是个在种种不共戴天的敌人中间走一条险路的国家。”
p34 促进国家利益的最好办法不是试图重建国际秩序--“普遍主义”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特殊主义”方式,即试图维持国际秩序内部的平衡,这样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主宰它。“我们的安全依靠,”凯南在1948年12月告诉国家战争学院的听众,“我们有能力在世界的敌对或不可依靠的势力中间确立一种均势:在任何必要的地方使它们彼此争斗,确保它们在彼此冲突中消耗--如果它们必须消耗的话--在相反情况下可能指向我们的偏狭、暴力和狂热,确保它们由此被迫互相抵消,在两败俱伤的冲突中耗尽自身,以便促进世界稳定的建设性力量可以继续享有生活的可能性。”。。(不允许落入敌对势力之手的关键地区)1、大西洋共同体内的国家和领土,包括加拿大、格陵兰和冰岛、斯堪的纳维亚、英伦三岛、西欧、伊比利亚半岛、摩洛哥和直到突出点的西非海岸,还有突出点以北的南美诸国;2、向东直至伊朗,并且包括它在内的地中海和中东诸国;以及3、日本和菲律宾。
。。。下个月,凯南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概念。。。他告诉国家战争学院的学生:存在“仅仅五个世界工业和军事力量中心,它们从国家安全观点来看对我们至关重要。”这些中心是美国、英国、德国和中欧、苏联、日本。只有在这些地方,“(你)才会得到所需的气候条件、工业实业条件、人口和传统条件,它们将使那里的人民能够发展和投射一种两栖力量,那是倘若我们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就必定要投射的一种力量。”(中国后来的崛起取代苏联)
p36 凯南的论辩的第二个推论,在于各国国内组织本身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合适的关注对象。
p38 莫斯科对西方的憎恶既出自历史环境,也出自意识形态。俄国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去维持存在一个敌对的外部世界的印象。它也提供了一种国家概念的先例,那就是将国家“当作一个意识形态实体,它注定最终要扩展到世界的尽头。”(利维坦)
p43 凯南赞成像在德国那样,组建针对潜在新敌手的抵抗中心。“任何世界均势首先意味着欧亚大陆上的均势。只要德国和日本依旧是权势真空,这均势便无法想象。”。。。“将这些民族的实力和意志恢复到如此程度,使它们能在欧亚均势中起自己的作用,但同时不使它们能再次威胁西方海权世界的利益。”
p46 东亚“防御环带”概念的早先提倡者,这个概念提出保障美国西太平洋利益的最佳办法是捍卫冲绳和菲律宾之类的海岛据点,同时避免承担大陆义务。。。。中国尤其是美国应该规避的一个地区。。。。我们的目标在于使所有欧洲国家都可能重新引领一种独立的民族存在,不会被其东邻压垮。。。对日政策的重点“应当是日本社会最大程度的稳定,以求日本在保护之手撤回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自立。”。。。苏联人和美国人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停火线的两边永无止境地彼此对抗下去。某个时候,必须从这些人为的阵地彼此后撤。。。基于自然均衡的世界秩序,而只有各自独立运行的各个分散的权力中心才能提供这种均衡。
。。。第二阶段是力图减小苏联未来将势力投射到境外的能力。。。这个战略将会奏效,因为苏联人一向不能容忍多样性。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在对他们的追随者施加纪律时,。。。很少有人能很长时间地忍受他们的权威。
p51 凯南对中国的相对轻视。
p119 杜鲁门支持艾奇逊的论辩,但语言带着特有的简洁。他告诉艾德礼:中国是“俄国的卫星国,而且只要当前的政府依然掌权,就始终是卫星国。。。当然,中国人有民族感情。苏联人不可能永远主宰他们,但这只是个长期的观点。”
p133 艾森豪威尔:“没有任何武器渺小得可以略去,没有任何地区遥远得可以忽视,没有任何自由国家卑微得可以遗忘。”。。。艾森豪威尔对美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可能变得过分傲慢特别敏感。“我们不自觉地犯下无知可以造成的最大错误之一,即我们以为我们的价值体系世界上人所共有。”。。。同年晚些时候,他又用一个军事上的类比说明这一点:“一个排长不会为了他的队伍服从命令而站起来说,‘我更聪明、更高大、更强壮,我是头。’他能使手下人跟着他走是因为他们向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信赖他。”
p172 核武器对于战争威胁的影响。
p272 基辛格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的思想方式。他更多的是个历史学者而非政治“科学”家,鄙视作为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特征的对过程的痴迷。
p277 (中国被尼克松格外重视)尼克松告诉他们,世界上有五大经济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总统后来告诉大感兴趣的周恩来:这是个即兴演说,但他反映了一种“深思熟虑的信念”。
p278 基辛格对于日本和中国的关注。
p294 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上承担的义务,“尼克松主义”的宣告。。。按照后来白宫的精炼由三条构成: 第一,美国将信守其所有条约义务。 第二,如果一个核国家威胁一个与我们结盟的国家的自由,或者威胁一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对我国安全至关紧要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就将提供保护。 第三,在发生其他种类侵略的场合,我们将在接到请求时根据我们的条约义务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是,我们将期望直接受到威胁的国家承担为其防务提供人力的首要责任。
p296 基辛格也看到了制造不确定性的好处,然而是比较为理性的观点出发。在他1957年的知名作品《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中,他雄辩地论说了基于模糊的威胁的战略。十年后,他指出为威慑目的,“被认真看待的虚张声势比被当做虚张声势的认真威胁更有用。”
p340 里根大获成功,使得需要遏制的威胁不再存在了。
p343 布热津斯基的变化。
p372 一种高风险、高代价的战略,谋求通过改变而非遏制一个对手去使一个风险小得多、代价也低得多的世界成为可能。
p376 可转用性原理:在塑造未来的大战略时,出自往昔的大战略可以提示模仿什么和规避什么。
p380 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姿态。。。(寻找一个目标,摆脱单边主义?)
p385 遏制绝不可毁坏它在试图捍卫的事物。。。。它是战争、外交和价值观的依凭另一种手段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