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播学专业学生的阅读体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知道这本书的契机源自于我和朋友的一次讨论“在网友群讨论社会新闻,我会觉得我这么振振有词,一定说明我是正确的那一方吗?比如说和xx在群里讨论(吴亦凡事件),这种群体上的一致意见,真的就是对的吗?”之后朋友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看到标题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读完以后她开玩笑说交一份500字的读书报告,那我真就乖乖写了呗)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前提就是“人恐惧孤立”,因此诞生了“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来自百度百科“沉默的螺旋”词条)。
此外,这本书的副标题“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也颇有几分意味。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通过公开表达塑造了舆论;另一方面,舆论也在塑造我们的社会意识,其中的“我们”不仅指民众,还指政府等机构。更进一步说,我们通过舆论来加强自己和社会的联系,控制社会的稳定。
而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更加深刻的解读。
“公共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我们的’——它的含义可以是我们的社会,公共舆论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我们的社会,而使它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我们的’——它的含义也可以是那些承受着公共舆论的个体,这些个体也承受着社会皮肤的感受性。因此当让-雅克·卢梭将公共舆论描写为个体的敌意和社会的保护时,是否指出了公共舆论最重要的本质?”❶
通过“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我想探讨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被孤立个人或者群体的声音。当我们成为少数,被视为“异己者”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声音,还是选择沉默,或是从众?当我们听到“异己”的声音,是应该选择攻击对方、施压使之屈服,还是尊重对方的意见?
因为我并非传播学学者,我无法基于我所列举的情况一一讨论分析。但作为一个非传媒专业的同学,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自身出发,思考“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做一个道德的人”。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想法是跟从自己的内心。2001版前言有这么一番话,“这本书最重要的事情是去阐明舆论超出常规的力量。而当人们对这种力量有所理解后,就不会那么惧怕它了。”❷舆论,往大了说,社会思潮;往小了说,一家之言。我们理应捍卫自己的观点,因为这属于我们基于层层逻辑所衍生出的思想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对异己的意见保持最大程度的尊重,尽管我们有反驳他人意见的自由。但大多数情况下,“观点不一”不应成为人身攻击的理由。
第二,公共舆论是否为理智判断。书中提出了一个颇具洞见的观点,“如果要寻找能够解释公共舆论是理智的判断和公共舆论是社会控制两种概念的关系的图景,那么可以将公众对推理表现为细木镶嵌工艺,在其中蕴含有社会心理的动力过程,它又是能够决定和表达某些声音,但是通常只是沉寂地呆着,对道德情感不产生任何作用,而道德情感是公共舆论产生压力的来源。按照默顿的观点,显性功能的公众推理——也就是通过争论在公众中形成决定——是可以被意识到的、被计划的、被允许的,但是往往它不能从情感上说服、震撼公众,因此它缺乏使得一个社会实现并维护必要的一致性的力量。在富有争议的问题上能被公众从情感上接受的观点,可以作为潜在功能的公共舆论,它能够实现凝聚社会的功能。如此看来,公共推理往往只是公共舆论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完整的公共舆论。”❸
简而言之,尽管公共舆论离不开公共推理,但往往是道德情感正式形成公共舆论,并使其产生社会控制的作用。但对现实的观察来看,公共舆论并不一定是理智判断,甚至只是所谓正义的狂热情绪,这时个体的清醒和理性尤显珍贵。尽管我们不会是独立于舆论压力之外的“成熟”的人,但我们仍可试图在舆论的汪洋中找到自己。
最后用单读主编吴琦(微博名@五七)的微博,来结束这篇简短的读书报告,“2019年最好的决定大概是重新开始用微博。自说自话的朋友圈和自得其乐的豆瓣,都和公共讨论相差太远,单向度的表达大部分都是表演,就连沉默也是姿态之一。当然如果不是突然在2020年的开始遇到这次疫情(有所体会是从metoo运动开始的),可能也不会切身理解到微博作为社会联结、作为批判和行动空间的这种可能性。也找到了除大众娱乐之外,一种更理想的微博用法。在日益封闭的政治空气之中,几乎是一个奇迹。一方面你是谁依然重要,这涉及到发言的来源、语境和信息的可信度,但更广泛地看,这又不再重要,因为任何意见都可能被反对被推翻被交叉印证,当然也会骂来骂去。陌生、矛盾和海量的信息,是对智识和情感的双重挑战,而迎接挑战的过程,会重新锻造我们对自我、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哪怕一时没那么容易达成共识或者推动什么,但转头看看自己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进展,就会发现已经从自己这里开启了。”
【引用标注】
❶《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P189
❷《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P7
❸《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P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