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卡却没有持续成长?拒绝伪打卡,从《认知觉醒》开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你是不是天天坚持打卡,从一个21天到多个21天,每天都很忙忙碌碌,但是等到打卡一结束,整个人都放松下来,再也提不起劲头去打卡了呢?
- 你是否坚持了多轮打卡之后,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没有任何进步,英语只是多了点单词,写作也只是养成了每天写500字的习惯,没有其他的进步?
- 你是不是开始怀疑打卡这件事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只是低水平的勤奋呢?
以上这些现象我在打卡的时候也都遇到过,直到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帮我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
今天就想推荐给大家这本叫做《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书,作者周岭。

作者从36岁开始意识到,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不是真正的成长。
真正的成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运用科学的方法,让自己不断突破,达成自己想要的改变。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通过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帮助迷茫的人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成长策略。
回到我们开头的打卡现象,我们该如何用打卡这种方式自我成长呢?一起来看一下《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是怎么来规划的吧!
01 为什么天天打卡没有效果?
很多人说打卡很好,起码帮助我们建立了习惯。
是的,如果你刚开始进入学习领域,打卡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把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能收获小小的成就感,增强行动的信心,似乎只要持续下去,最后成功的希望一定可以看到。
但是如果你是一位打卡达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打卡,也许你会发现你的成长仅仅限于“我又完成了一次21天打卡”,“我建立了阅读习惯”,“我开启了写作之旅”这样的小成就的话,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挫败感。因为你的打卡没有带来持续的成长。
为什么打卡这种方式没有能带来持续成长呢?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个心理学原因。

第一,打卡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相信大家打卡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自己成长。一开始的动力的确很好,但是到后来你会发现,你对打卡越来越敷衍了。
比如早起打卡,原本是为了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打卡后期,你开始早上点在群里刷个脸打卡,然后继续睡到8点起床,赶紧通勤上班。
这样子的打卡就是明显的动力转移和扭曲。从一开始为了健康打卡到为了打卡而打卡,你原本成长的目标已经扭曲了。
第二,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单纯依赖打卡这种模式,不仅仅会转移打卡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机制就是认知闭合,效能降低。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打卡任务一直没有完成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被占据,直到你完成打卡任务。
比如说你今天要背20个单词,时间来不及了,所以你就随便扫了一眼,当做完成任务了。这样子的打卡就是学不到,假装学习一下;学到了,立刻停止。这样的打卡当然无法带来持续成长。因为你在欺骗自己呀。
第三,任务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打卡总会想着赶紧完成任务,这样子的完成任务的心态,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长的目标上,而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逼自己打卡。
用任务心态去对待自我成长这件事,你的收获会非常少。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利用好打卡这种模式呢?关键就在于学习区域的选择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
02 如何利用打卡这种模式带来持续成长?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提到了一个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就是舒适区边缘成长。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回顾我们以往的打卡模式,是不是就是一直在舒适区里面打转,明明可以背30个单词,但是为了降低自己打卡难度,选择背诵20个单词。这就是人类的天性。
人的天性会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我们总是期望用最简单的行动获得最大化的结果。但哪里有不费精力,就能获得很大收获这么好的事情呢?
既然单纯的打卡不能让我们持续成长,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打卡这种模式呢?
并不是的,我们只要利用好舒适区边缘成长的理论,对打卡进行小小的升级,打卡这种模式还是非常适合学习的。
第一,选择在舒适区边缘的学习材料
为什么要选择舒适区边缘的材料,因为我们天性喜欢舒适区,但是长久的舒适区不能带来成长。如果贸然把自己丢进拉伸区,那么我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卡也不会持久。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舒适区边缘学习。

如何才能找到舒适区边缘的学习材料呢?在认知科学领域有一个方法就是85/15最佳学习比例。
85/15最佳学习量,是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85%的内容是熟悉的,让我们有成就感,15%的内容是不熟悉的,让我们有前进的动力。
拿写作打卡这件事来说,我们可以设立的打卡目标很多:
每天写500字感悟;
每天写300字读书笔记;
当你熟悉了打卡模式之后,每天写多少量的字难度已经很低了,这就是进入了你的舒适区。我们可以在舒适区边缘设定打卡目标,比如说:
每天写500字感悟,要求有逻辑性,用2W1H来搭建框架(WHAT,WHY,HOW);
每天写300字读书笔记,学会发布在平台上,并且至少配一张知识卡片。
这样的打卡内容,既有自己熟悉的内容,也有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目标,就是在舒适区边缘学习啦。
第二,弹性打卡策略
什么是弹性打卡策略?参考了斯蒂芬•盖斯《弹性习惯:掌控当下多变生活的全新习惯法则》。也就是打卡任务设定弹性区间,有上限也有下限。
具体操作方法就是不再设定单一的打卡目标,而是设定大中小三个目标。
比如写作打卡,我们可以这么设定:
小目标:每天写500字读书笔记;
中目标:每天写500字读书笔记,并且配上知识卡片;
大目标:每天写一篇文章的一个段落,周日形成完成的文章发布。
大中小目标分别对应学习的困难区,拉伸区和舒适区,这样子每天你都可以自主选择目标,关键就在于你想要的成长是什么样的了。
03 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打卡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持续行动,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作者还分享了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触动学习法”打造个人知识体系和深度学习法。
第一,“触动学习法”打造专属的个人学习体系。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读了很多书,却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于是我们去报更贵的课程,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认知觉醒》中提到,别人的知识体系是和他的认知体系匹配的,如果单纯借用别人的知识体系,对我们来说也许太深奥,无法激发自己的行动力。


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呢?作者在《认知觉醒》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触动学习法”。
“触动学习法”操作非常简单,就是当你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个金句,非常有感触,就写下来自己的感想,看看这个金句还能用在哪个地方?我可以怎么实践这个方法?这就是“触动学习法”。
用“触动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原因就在于“触动学习法”可以通过我们的情绪触动,找到和自己原有知识体系链接的点,可以和自己的需求进行匹配,补充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网络。
“触动学习法”打通了从“知道”到“行动”的路径,因为它不仅仅需要你找到自己感触的点,还要写下为什么,以及自己的后续行动。这是一条最简单的知识践行之路。
第二,深度学习法
深度学习法是根据“学习金字塔”来设定的的方法。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对应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参考《认知觉醒》中提到的阅读的深度学习法。

04 写在最后
每天打卡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这些都只是在把时间填满而已。
如何才能把打卡这个工具用到最好,就需要我们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中提到的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提高打卡的效率。
在打卡习惯养成之后,我们需要用更加高阶的学习方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大拉伸区,用“触点学习法”和“深度学习法”,不断认知觉醒,真正做到走出焦虑与迷茫,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只学习不能带来改变,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停留在表层的打卡学习,一起通过《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打开自己的人生觉醒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