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中感受哲学的鲜活

尽管我们都知道,哲学从生活中而来,但不知从何时起,哲学竟然变成了一种令人枯燥乏味的科学,人们印象中的哲学家或者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学究。哲学似乎渐渐地从普通人的视野中远去,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让大家揣测:这个似曾相识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呢?
集哲学家、时事评论家和作家身份于一身的德国新一代哲学家代表人物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这本《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让哲学重归普通人的视野,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哲学历史、哲学典故中,我们走进古代、现代的哲学大家,领略他们哲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里,哲学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名词,而是一幅幅生动的面孔,一件件有趣的典故,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历史跨度很长,从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从米利都的泰勒斯,到弗兰齐斯科彼得拉克,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在本书中——出现。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观点隆重出场。这些观点包括但不限于万物的尺度、人的本性、秩序、表象与存在、道德、伦理和信仰、意识与存在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世界。但是,仅就他们所处的时代而言,时过境迁,他们的观点是否还如曾经一样经久不衰,实在是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不止作者这样想,后代的哲学家同样这样想。
作为一名哲学家,理查德当然知道如今的哲学少有专心研究者,也不为大多数青年读者喜好的客观现状,哲学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没有哲学的人生,不讲哲学的工作,注定是徒劳无功至少是不成功的。只是宣扬哲学、传播哲学的并不等同于哲学观点的简单罗列或者晦涩讲解,让哲学走下神坛,让普通读者能够理解,是理查德努力的方向之一。在《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这本书中,理查德成功做到了。
所以,看起来这是一本描写哲学或者讲述哲学历史的书籍,但其实并不尽然。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不是哲学,也非简单地就是哲学史借用康德的表述,它是关于哲学的哲思历史。”这句话很清晰地表明了本文的创作特点和作者的用心之处。与一般的哲学著作相比,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于此。

在书中,作者让哲学回到生活、回到历史现场、回到社会中。因为只有身临其境的想象与感悟,才能理解哲学家们何以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提出那样的观点。从古代开始,从古希腊开始,吃饱了没事干的人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宇宙、思考众神。哲学家们在思考,在计算,在实践中探索。作者在讲述他们观点的同时,也在引用历史学家的评论对当时的哲学家进行点评。
可能是时事评论家的专业身份,让作者在评价一位哲学家时保持了应有的理性态度。虽然在今人开来,中世纪甚至古代的哲学观点陈旧过时且不具备真理性,而且有些说法并不准确,但作者却并没有将其完全否定,而是以理性态度进行讲评。关于泰勒斯预言日食的故事,当今有历史学家认为泰勒斯的预言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碰巧蒙对了。而在作者看来,这个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说,泰勒斯预言日食最大的贡献在于,“独立的学者取代了占星家和预言家”“日与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它可以被智慧的自然研究者认识并且计算出来。”这才是哲学的伟大变革,甚至可以说是科学思想的起源。

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哲学的哲思”。这既是对哲学本质属性的一种回应,也是对哲学研究的一种方式。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清醒看到这一点,哲学从来都不是僵硬呆板没有活力的,相反,它在理性思辨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哲学就是这样有生命力。
这是一本与哲学有关的专著。它有学术研究的专业性,也有故事评论的流畅性,还有人物点评的客观性。正如本书开篇插图《雅典学院》一般,从古代到中世纪众多灿若星辰的哲学大咖在此齐聚一堂,共同描绘历史哲学的思考之美。这种美,因其历史细节的完整再现而更加具体,因其无限接近历史真相而更加生动,也因作者对哲学的深度思考而更加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