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一本个人励志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认知觉醒》——一本个人励志书📚
如果不是太多人推荐,我甚至不会打开它。
毕竟从书名来看,特别像是一本成功鸡汤文。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成功励志文学了。
有教你摆脱迷茫的、带你走出彷徨的、领你通往希望的、给你当头一棒的。
有的光是空喊口号,有的传授方法技巧,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能给人带来激励。
怀着凭什么,畅销千千万,就他能加印的心情,我开始阅读了《认知觉醒 》这本书。

嘲讽满满的打开,五体投地的合上。
脸好疼,妈妈问我为什么要跪着读书。
作者是怎么做到,通篇干货还通俗易懂。方法好记、好用还不拖沓的。
个人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算是成长类书籍中的佛跳墙了。
成长类书籍经常会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焦虑。
一种完不成任务的焦虑。
书里总告诉我,你只要每天做一件事,走三步,完成十二个步骤,坚持二十一天,就能走上成功的道路了。
很想问那些作者一句,我为什么看书,你们心里没数吗?我但凡能坚持,还看书做什么?
能坐下把一本书看完,就是我最大的坚持了。
但是!肯定会有个但是!
但是《认知觉醒》这本书不一样,一口气读完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让作者再多说一点。我也是第一次对一个作者感到好奇。
作者周岭,36岁时还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普通人”。那时的他对生活没有主张,对命运别无选择。熬夜,酗酒,打游戏;胡吃,海喝,睡懒觉。然而当有一天,两位朋友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时,他“害怕”了。
他发现,当命运的出现偏差时,他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不能再颓废下去了。
他要让脑子变清晰,不再稀里糊涂。
他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大量学科,了解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可以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认知觉醒》的简介时这么写的: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认知觉醒》的全书内容,分为“内观”与“外观”两部分。 上半部分“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讲述了,为什么想努力却总失败?” 首先从理论层面,带我们认识了“三个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其次又揭开了“焦虑”的面纱,了解了焦虑是一种“本能”不必因为焦虑而羞愧。 最后,从“元认知”入手,让我们发现“自控”很简单。 下半部分“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阐述了,如何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让自己进步。 通过活用上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利用“本能”来驱动“自循环”。 我特别喜欢借力前行这句话! [微尘虽小,随风上云霄!] 听起来就这么的热血沸腾! 我在书中摘抄了许多句子最喜欢两句话。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不发生真实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看懂不算懂,有用会用才叫“掌握”。 什么口头许诺的财富都是假的,进到自己口袋的才是自己的钱。
🌟需要反复练习掌握的“小钱钱”: 一:如何保持专注?——深度沉浸让你时刻处于高效状态 1.有明确定义的目标。 2.练习时高度专注。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始终在拉伸去区练习。 二:如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三:低成本的成长方法有哪些? ——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运动。 周岭这本《认知觉醒 》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归根结底就是接地气。他都是用自身经历来给做举例,诚恳且真实。因为这本

书很多的方法技巧,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所以特别有感触。比如把熬夜改成早起,我自己就是五点起床锻炼。早起锻炼的好处就是,在不影响其他计划的同时,多出来了锻炼时间。并且因为要早起锻炼,一定会早睡。 而且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疯狂的在触发着我的思维拉伸区。比如需要选择时,刻意停顿几秒,激发理智脑。在以往,我知道不能冲动,但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现在我明白了,冲动是情绪脑下意识的反应。他做出的判断或许迅速,但是未必准确。 改变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也一直这么觉得。但是看完《认知觉醒》后 ,我觉得自己好像还可以坚持一下。因为比起作者周岭,我好歹占个年轻呀! 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高手深度交流,学习他们的方法技巧。但是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还会我们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读他们写的书,用最低的成本,获取行业内部的顶级思维。 希望《认知觉醒》,能带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