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阳子,可以做得比她好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来想对这篇故事做详细的思考的,但是想得点太多,不如用导图反思得清楚。
铃木阳子这样的故事,是挺让人无奈的,从个人、家庭、国家,都有着不可抗力,到个人身上,命运似乎就无法改变了。
这样的事,在中国可能无法实现,
至少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杀人骗保成功。
基于中日两国的国情差异,第一点就不易实施:频繁在改名换姓,且人个身份信息不可查。中国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着终身唯一的身份证号,无论是国家管理个人身份,还是个人自己一切民事行为,都以身份证号为基础,但是日本似乎不这样。不清楚这方面日本是如何做的,但是好像变更起来很容易,而且经常基于“个人隐私”问题,很多个人信息,连官方也查不到,这就有点魔幻了。这样想来,经常看到日本每年失踪多少万人,恐怕这些人不都是失踪死亡吧,估计应该有不少就是这样改名换姓后的“金蝉脱壳“逃避债务吧。以前看过宫部美雪的《火车》时,还奇怪,里面的女主人公,欠了那么多的钱,还能轻易就逃脱,换个身份结婚办信用卡什么的。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被写进了书里,至少也是日本的社会现象了。那就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钻空子,而是整个制度有漏洞。
第二点让我惊奇的是:日本的婚姻登记太儿戏了,本人都可以不到场。中国的婚姻登记,需要双方到场拍照、签字、读条例等等。虽说也有个别问题,但还不至于人都不用到就把婚结了吧。不然也不至于三个被杀的假结婚对象,自己都不知道已经和阳子结婚了。
第三点令人意外的是:保险理赔也太容易了,保险公司之间信息太封闭。特别是这种人命理赔,都没有行业、地域信息联通,连一个人多次同样的理赔,都无法发现问题。这真的是实情吗?没夸张?
第四点没想到的是:日本的流浪汉,也就是流民这么多,而且本身的救济监管这么松散,一个打着“非盈利机构”幌子的小团体就能堂而皇之在收集那么多的流民来窃取低保金。
这几点,是本书让我对日本国情重新认识到的内情,估计有夸张的成分。所以,如果在中国,从国家层面上,这四点都不能轻易实施的话,这个故事在中国就很难实现了。
零散思考
家庭里,如果父母本身地位就不平等,父母也不太可能给子女带来公平的爱,毕竟母亲要靠着男孩来翻身呢。不过,我觉得,阳子的母亲妙子,一方面是重男轻女,可有没有可能也是希望在男孩身上寻求梦想呢?毕竟自己曾经很优秀,而阳子如果从一开始就在各方面很优秀,是不是母亲对她的态度也会有不同呢?再怎么说,母亲认为自己的期望在女儿身上没有实现的可能。虽然说这样对孩子不公平,但从正常人的心理上来讲,如果家里的多个孩子中,有一个特别优秀,是不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对其他平庸的孩子报以失落的心情来教养呢?
不可思议的是父亲,连名字我也没记住,就知道他是一个为了逃避责任,把家庭抛弃的一个形象。自己跑去当流民,一点也不值得同情,无非也就是不想承担后果罢了。难道自己跑了,烂摊子就没人管了,还不是要让家人承担后果。能自己啥也不管就跑掉,难怪会被日本社会形容为“粗大垃圾”。自己选择主外,让女人在家主内,然后出了问题,就嫌弃女人不能帮助自己。我也一直很奇怪,看后果,阳子与母亲无非最差的后果,就是把家卖了,可是还是能生活下去的啊。如果父亲一开始就不要跑,至少后后果也比这个强吧。
从整本故事来看,阳子从事保险业,这是个关键转折,也是让我最感同身受的事件。书中对于日本保险业的发展、人员从业行情、卖人情圈、自买业绩,这种现象都是十几年前我亲身经历过的(当然我是那个买保险的人)。想当年不了解情况时,被同小区院子的人宣传买了两份保险,当时就听说只是当月她有两份业绩就有工资收入。关键在于当时也想着,都是十几年的朋友邻居了,怎么会骗人,于是就很配合的买了,然后就是每年交保费等等。结果时间长了就发现,这种保险号称理财的,结果还比不上定期存款,多年的收益,在退保之后,也基本就没剩多少,远比不上存银行划算。当然如果不退保,就只能越存越亏。还有什么健康险,也是条件苛刻且不完善,费用又高,后来就全退保了,损失了不少钱。经历这一系列之后,总结经验:不要为了人情圈买保险,买之前要了解自己的需要。
怎么买是一回事,这个行业的销售模式,着实让人难以言表。专业的事,不走专业的路线,投机取巧,也只能是饮鸩止渴。
最后要反思的就是“女人”本身了。
这个世界上,无论哪里,都无法逃离男权社会的特性,即使如今的情况已经逐渐好转。
那么对于女人自已,也只能尽可能的为自己多考虑,别把依附于他人,特别是男人,奉献于男人,视为自己唯一的价值,绝对不要为了博得男人“爱的施舍”,去伤害自己。自贱式的投入,给男人钱,养小白脸,被男人伤害了还要为男人辩解,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绝叫》这个故事,让人读的过程是很不舒服的,因为里面点点滴滴都引人思索。那些社会的阴暗面,人性的丑陋面,都让人心寒。谁也不能保证,如果自己是阳子,可以做得比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