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30岁的焦虑:是时候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30岁的焦虑,你有几个?
30岁,没车没房没存款。
30岁,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被生活压的直不起腰。
30岁,还没有结婚,家人天天催,自己越来越焦虑。
30岁,工作没有什么进步,看着一波波年轻人步入职场,突然觉得有些恐惧,害怕被替代。
30岁,疫情,被迫离职,天天跑招聘市场,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
30岁,想要改变,却不知道要怎么改变,一直在迷茫。
......
常言道:三十而立。但现在的30岁却被无休无止的焦虑包围着,每天睁开眼无数的压力和迷茫扑面而来,麻木的洗漱吃饭,乘坐交通工具去上班。在单位做着重复了无数遍的工作,看着身边或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或是与自己一样麻木状态的老油条,突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也许有过那么几次受到某些事情某些人的刺激,告诉自己,你得改变,不能再过重复麻木的、无聊的、没有生气的生活。制定好了计划,按照计划也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改变计划就无限期的搁置下来。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能改变自己吗?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认知觉醒》
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吗?总是希望做点什么以后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好像只有这样的改变才值得做。当然了焦虑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因为人类的天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努力确实是天性使然。
人类的成长就是要与天性为敌。
巴菲特在《致股东信》里断断续续论述过,他做的每一项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抱定的目标是持续持有,不因为价格原因而出售。
成长必然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需要坚持行动以及耐心等待。
知易行难,我们都知道改变自己才能让自己成长,但我们总是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行动,其实不愿意行动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清晰的认知体系。也就是说没有找到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也不知道改变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更不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自己。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36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到他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焦虑油然而生,他强烈地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他必须改变,他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他慢慢改变自己的方法和路径,最终实现自我改变,写下《认知觉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此书找出自我改变的方法和路径。
一、 你需要重新认识你自己
职场中,跟同事聊八卦的时候,你是否经常会停不下来,不管是不是真的,总是嘴快什么都说了?
工作的时候,经常说:差不多就行了。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整天围着琐事打转,常常加班。
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总是什么难听说什么,抱怨的话一刻不停,好像怎么说都是自己委屈。
有些年轻人在职场干不了几个月,受不了“委屈”,直接甩手裸辞。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自己不想这样做的。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了解自己,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做出会后悔的选择。
人类有三重大脑: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观认知。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观情绪。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观本能。

本能脑和情绪脑无论是从出现的时间,发展的成熟程度还是占据人脑神经元的数量来看,都远远超过理性脑,另外本能脑和情绪脑还主管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种种迹象表明,理性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依赖于本能和情绪。
这样的大脑构造总会导致我们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要不到”的怪圈。
难道我们真的不具备改变自己的潜力吗?不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关键在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愿意改变的内在动力以及正确的方法途径。毕竟改变自己的习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
自我改变,自我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改变当做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曾经我以为阅读和写作很难,直到有一天认识了土豆老师,在她的引导下,我发现阅读的乐趣,并且越来越喜欢阅读,后来开始写书评,尽管目前写作的水平不高,但我相信未来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
1、想清楚
改变自己第一步需要想清楚: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为什么是想清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从下手是因为感觉模糊,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们可能想减肥、读书、跑步、学习,但觉得哪个都好,就是没办法做出选择。
清晰的认知就是对模糊零容忍,就是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找出最需要、最迫切、最重要的选项。
2、专注力
“做A想B”,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状态,其实这种分心走神模式对我们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生命质量变差,因为分心走神的时候,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或者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它会让我们生活在任何可能里,唯独不让我们活在当下。
改善的方法:让感受回归行动。也就是说要让身体感受当下,吃饭的时候感受吃饭,睡觉的时候感受睡觉,慢慢练习回收感觉,让注意力回归当下,专注力必然提高。
3、拉伸区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当我们处在舒适区里面的时候,我们为人处世就会非常舒适,当然因为熟练,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简单、枯燥、无聊。
一旦事情的难度超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压力,困难,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当我们这个事情的难度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时,我们可能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更甚至觉得人生无望。
走出舒适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难度太大并不能让你成长,拉伸区才是让你成长最快最好的地带。

三、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识如果不能转为自己的东西输出,如果不能付诸行动,那就不叫知识。《认知觉醒》中介绍了一种“笨”且非常有用的办法:写下来。
把工作计划写下来,把阅读感受写下来,把每日反思写下来等等,不但要写,还要及时查看,让自己知道下一步自己需要做什么,看到的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是否能够链接起来,每天反思是否有新的灵感等等。
“写下来”之后,会让我们的脑子变的清晰,我们更容易进入“没得选”的状态,这样就促使我们就当下的选择继续下去。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要学会反馈。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品产出、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你发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生活被各种“打卡”约束着:阅读打卡、英语打卡、写作打卡、跑步打卡。对着这些要打卡的活动,你是否感觉到压力,是否半途而废,是否匆匆应付?
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打卡是否真的让你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我相信大部分是没有的。反馈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读书,你可以选择坚持做笔记,不断把新知识链接到旧知识上;比如学英语,你可以选择翻译美文,把手机设置为英语模式等等。
有产品作为反馈,就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吸收知识去产出更好的产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30岁的焦虑依然还在,当你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确定的自我提升方法,不断突破舒适区,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扩大认知体系,不断让自己有产品输出,不断向前,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有意思!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最好的时机。《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