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台计算机,靠谱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去补习班接孩子,听到家长在谈论孩子的学习,一个个气不打一处来:
“每天我得盯着写作业,催着做事情,只要我一放松,他的学习成绩就下降。”
另一个家长更激动:
“我家孩子也一样,学习好像是为我学习的一样,每天嚷着烦,烦作业多,烦不能玩,为了让他学习我是每天哄着,顺着毛扒拉。”
最近看了《创造性思维》之后,听到家长的议论,我不再是跟着人群陈述孩子的表现,而是对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讨论教育的一本书。马文·明斯基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在人工智能方面长期的专研让他获得了此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因为长期与计算机编程软件接触,让他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异于常人。对于教育,马文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对于学习,孩子缺的是一幅“认知地图”;他鼓励人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台计算机,把自己的大脑想象成可编程的软件,想要解决哪个问题,就针对那个环节进行整改。马文提倡的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思维这件事,为我们指出了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对待孩子,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为何学习、学习的目标和路径。
一 让孩子知道认知地图
“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回答孩子们不敢提出的问题,比如:”我现在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个?“
去一个陌生景点,我们都要先看景区的地图,预先知道有哪些主要景点,景点有什么特色,了解了这些,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时间,有条不紊地游玩。进入景区,隔三差五的景点线路图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景区的认知地图,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下一站是哪里,出口在哪里。
孩子学过一阵子编程,知道想要构建一个小项目,需要先有目标或目的地,根据目标一步一步设置路径、指令,然后让人或物按照自己的指令一步一步完成。这就是编程的基础原理,孩子对编程有了这个认知之后他知道自己要干啥,下一步要解决哪个问题。
同样,对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决孩子为什么学、这样学有什么用?以及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到达哪里?
儿子喜欢数学,得益于亲戚送的几本《生活与数学》丛书,书里面的编排非常好:我们为什么要做计划?汽车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古代房顶的屋檐为什么往上翘......。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知道了数学原来与生活息息相关。也知道了数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给女儿报了一个补习班,补习班老师让我见识到了各种学习上的套路。
老师和孩子都只为追求一个正确答案,有的老师就是有办法让数学题变成套公式,然后学生们遇到此种类型题需要做的就是套公式。孩子对数学到底是什么完全搞不清楚,不要说理解其中的关系、原理了。
语文阅读理解,同样是套固定模式,老师教孩子怎样用“文章表达了什么、赞扬了什么......"孩子拿起一篇阅读理解,不用全部理解,大致一看,就开始套公式。老师这么教,因为考试时候需要孩子这样回答,如果你回答的角度不一样,带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你的答案不正确。
这样的学习,只是让孩子”知其然“,但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别说孩子提不起兴趣,就是大人,只是让我们机械、枯燥地记各种公式、套路,而不对我们讲学习这些是为了什么,只让我们一头栽进题海中,任谁都难有兴趣。
二 “印刻者”的力量
当你遇到某些人,并且羡慕他们的工作时,你就想获得他们所拥有的技能;但在你遇到你的印刻者的情况下,你不仅想获得他们的技能,也想树立和他们一样的价值观。
最近陪老二看了《亲爱的汉修》,这本书里的小男孩雷伊生活在一个单身家庭,因为父母离婚,他转到了一个新学校,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人关注他,他没有朋友,有时候他会在心里怨恨父母为什么离婚。可是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前进的动力,看清了好多事情。
雷伊的老师让每个同学都给自己喜欢的作家写封信,雷伊给汉修先生写了一封信,在汉修的建议下开始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记录生活。最终雷伊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理清了好多之前不明白的事,对父母离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介怀了——因为父母的性格追求不同,硬要在一块只会让彼此更痛苦。雷伊的成长是因为因为遇到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作家汉修。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父母对孩子有操不完的心,但有些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孩子会反感,如果从孩子仰慕的那个人嘴里说出来,孩子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想让孩子有个兴趣爱好,可是孩子对这些更像是完任务,始终都没有多大兴趣。直到五年级的时候,给孩子报了机器人班之后,孩子开始改变了。每次接孩子回家了路上,他都滔滔不绝,嘴里讲的都是老师,我能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机器人老师是个年轻人,除了教孩子机器人课,老师还会拓展好多其它内容,比如怎样按发动机的位置区分汽车的价格和性能、如何能考入一所自己心仪的大学、有一群很牛逼的同学是什么感觉。我不知道其他孩子听这些是否感兴趣,但我知道儿子想体验老师说的这些。
后来这个老师又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经历,灌输了学习好的重要性和上个好学校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会认识不同的人,这些人的见识会影响你以后的思想。
儿子把这个老师说的话记在了心里。六年级的时候,为了给小升初做准备,孩子主动要求报了学习班。以前每次考试都会有因为马虎做错的题,可是在遇到这个老师之后,儿子每次考试,没有再出现会做的题做错的时候。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因为马虎而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儿子对这个编程老师的话认同感很高。上了初中,孩子有幸遇到了一位良师——孩子的英语老师,老师的讲课风格和对英语的见解让孩子叹为观止:在老师的英语课上,主角都是学生,老师说英语就是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老师站到了台下成了观众,孩子们成了小讲师;不止如此,老师还给孩子团购了《演讲与口才》,领着孩子学习,每星期都会布置一个演讲任务,让孩子锻炼“脸皮”和“舞台感”;更是推荐适合初中学生看的英文小说让孩子统一阅读,交流感想;这位老师还创建了公众号让孩子投稿。
以前儿子的理想里没有想当老师这一项,可自从遇见了这位优秀的老师,孩子居然以后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这位老师就是孩子的印刻者。
三 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台计算机
“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马文·明斯基
听到这句话你是否会震惊,因为家长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远离这些洪水猛兽,并且计算机本身就是无意识的机器,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可是马文的想法却不一样。
想象一下编程,首先你需要知道想要干什么,然后从哪里开始,最终到哪里去。有了这个认知地图后,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任务切割成几个部分,然一个一个去解决、去优化。
将自己想象成计算机,那么我们就是由一个个程序组成的。
给计算机编程过程就是不断试错过程,即:设想—执行—改进。
在学习这件事上,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计算机,不谈什么天赋、没有什么成见,每个人只不过是编程不一样的机器,自己容易在哪里卡壳,就修复哪个环节。没有什么不可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反复修复程序漏洞,或者重新设置不同的路径。
马文·明斯基在《创造性教育》里说:“将自己视为一种机器是一种解放的想法,因为无论你不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你都可以通过修复漏洞解决。”
鼓励孩子把大脑想象成计算机,也等于给孩子了一幅万能的认知地图,一切问题只不过都是是程序漏洞而已;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计算机,我们就是自己的编程人,找到可以成为自己榜样印刻者,绘制自己的认知地图,那么我们想要到达哪里,怎样到达,将会有无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