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
所以,想要理解铃木阳子后来遭遇的种种「不幸」,可以从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窥得一点端倪。
和中国的某些地方一样,当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女性的标准也停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即使铃木阳子的母亲从小就擅长读书,老师也鼓励她报考公里名牌高中,但她还是选择了注重家政教育的母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在当时来说,虽然女性进入公司工作,但这并不是男女平权的表现,反而公司被很多女性看作另一种联谊场所。简单来说,进入公司,只不过是更容易找到对象来结婚罢了。
后来就像阳子母亲希望的那样,二十岁和男朋友交往,一年后结婚,婚后离开职场,称为家庭主妇,并生下一女一男。这似乎是很多人想象中幸福家庭的样子,夫妻和睦,家庭美满,男主人在外打拼挣钱,女主人照顾家庭孩子,就连样子母亲本人,也常常把「幸福」挂在嘴边。
可是真正幸福的人,谁又会天天挂在嘴边呢?也许真的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许多年后,阳子母亲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出租屋里,低声念叨纯(阳子弟弟)的名字,无论她如何情深意重,纯也听不到了。
人们突然感觉到幸福,是发现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阳子母亲常常向两个孩子说一些他们应该感到幸福的原因:很多穷苦国家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甚至「每三秒就会有一名孩童丧生」,阳子和纯子(阳子弟弟)生在这样富裕、安定的国家和时代,是因为偷着笑的。类似这样的话,我自己也常常听家长讲到。
我听见了, 我听见有人在呼唤你。 阳子—— 引自第7页 谁听见了?是谁在呼唤谁?「阳子」是被呼唤的人吗?
关于前两个问题,直到我读到这本书的29节,才明白它的答案。
这段话在书中出现了很多次,让我感觉,阳子似乎把自己的过去的一生,压缩成一个平面,铺平展示出现。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以第二人称视角讲述的作品,一开始我只是单纯以为这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而已,没想法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样写的道理,直呼「妙绝」!
(剧透警告!!!⚠️)
你出生于1973年10月21日。 引自第7页 想象一下,能够说出这种话的场景,一般是熟悉的人在交流,故事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最熟悉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了。
这是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从「出生」开始,以「死亡」结束。然而,彼时坠入死亡深渊的人,和此刻出生的人,是相同的人吗?
你几乎没有四岁以前的记忆。 引自第7页 阳子慢慢长大,在五岁那个夏天的庙会,碰到那个改变自己下半生人生轨迹的「送鱼大叔」,大叔有送了阳子一条小金鱼,然后阳子看到大叔的六根手指,也许多年后与「送鱼大叔」的再次见面,在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你母亲看着金鱼的惨状,对你说:“这只金鱼跟你有点像啊。” 引自第9页 在书中,这只可怜的小金鱼,和阳子很像的小金鱼,只陪伴了阳子不到五天的时间,母亲知道金鱼死亡后,只是很随意的把金鱼的尸体丢进了垃圾箱,这一幕,像极了阳子在母亲精神世界里被抛弃的样子。
在电视剧版对金鱼的处理中,金鱼并没有如此短寿,而是一直陪伴阳子到了最后。
至于金鱼死后,纯的灵魂以金鱼当形象再次出现在阳子的脑海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几年后,阳子在升入初中后碰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名字叫山崎,是二年级的学长。
山崎是学校美术社数一数二的高手,以后想要报名参加出版社的漫画比赛,关于这一点,长大后的山崎也确实做到了。
我喜欢上这个人了。 引自第13页 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心里都会对异性升起暗暗的情愫,甚至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有了逐步的探索。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本来阳子还在担心山崎明年就要毕业,剩下的可以相处的时间不多了,然而离别的时刻比想象中更仓促。
暑假前的最后一次社团日结束后,阳子和山崎走在路上,在即将分别的路口,山崎告诉样子,自己即将搬家的消息。两个天真的中学少年,面对即将的分别,谁都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向对方说出口,那种想要更近一步,但又害怕失去对方的心理,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多年以后,十几岁时的感情,有了圆满的机会,阳子和山崎在他乡再次相见,终于步入婚姻。然而更久以后,调查「孤独死」事件的女警绫乃,顺藤摸瓜找到山崎调查情况的时候,有一个秘密并没有告诉山崎:
山崎先生,其实啊,铃木小姐再婚过很多次。更玄的是,和她结过婚的人,只有你活了下来——要是说出这个事实,不知他会露出什么表情。 引自第60页 在这篇笔记的后面,补充一些故事的时代背景。
阳子的父母出生于日本的第一次婴儿潮(也称作“团块时代”),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触,有七百万左右的日本人回到日本国内,这么多人的突然涌入,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可以接收,所以当时日本的失业人口达到了六百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多娱乐方式,黑灯瞎火造小人,所以带来了日本第一次婴儿潮。
婴儿总有长大的时候,当第一次婴儿潮的孩子长大,到了婚育年龄,自然就带来了第二波婴儿潮。婴儿的大量出生,短时间内会给经济带来不小的刺激作用,但是人总有老的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潮会变成「老人潮」,同样会给政府带来不小的养老压力。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孤独死」的案例了。
阳子出生于日本的第二波婴儿潮,具体时间是1973年10月21日。书中提到「大海另一边的战争」,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计划在10月6号开战,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所以也被叫做「赎罪日战争」。这一次战争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西方国家1973年经济危机,出现了教科书中经典的「倒牛奶」场景。就在同一时期,日本在二战后不但没有因为战争而倒下,反而出现了所谓的「日本战后经济奇迹」,也就是在1973年,日本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此刻埋下伏笔。在稍微早几年的时候,日本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忽略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1973年,日本全国约有18万人确诊哮喘、水俣病等。
书中还提到卫生纸即将缺货的谣言,这一场景,相信大家在不久前看到了在其他国家真实发生过的场景。
刚刚提到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因为阳子的父亲就职于大型建材经销公司,后来虽然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但是薪水却水涨船高。1977年,阳子家盖了自己的房子,虽然阳子父亲想要等房价降下来才盖,但是阳子母亲主张早点盖,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后来房价一路飙升。
当时日本的银行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房产等方面融资,而且80年代之后,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虽然书中一开始并没有把阳子父亲的投资行为放在明面上说,但是直到2000年10月份,阳子父亲出门后失踪,次月有人上门追债来看,阳子父亲投入了大量成本在投资行为上,并且以房产作为抵押,成为阳子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真是应了那句话:「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